路通人心暢,群眾奔小康。玉屏侗族自治縣農村公路養護中心為全力破解農村公路建設短板,持續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與農村公路建設雙融合、雙促進,在有效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同時,盤活農村各類交通路、產業路、旅游路,真正使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成為民服務的內生動力。
消除公路“梗阻” 提升民生“溫度”
“現在路又寬又平,我開著三輪車去地里干活再也不用提心吊膽了,這是實實在在為群眾辦實事呢。”朱家場鎮桐木村村民楊遠發及附近群眾紛紛點贊農村公路的修護和改造。
原來,朱家場鎮至大龍路段,由于大貨車多,路面被壓得坑洼不平,給群眾出行帶來極大不便。該縣農村公路養護中心了解情況后,及時對路面進行加固維修并安排人員進行道路清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上世紀80-90年代,農村大多是泥巴路,老一輩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農村,被大山阻隔了與外界的聯系。“我們年輕那會,去得最遠的地方就是縣城了,來來回回肩挑背駝,全靠兩條腿。”平溪街道楊柳村83歲老人夏山權看著改擴建的通村公路回憶起昔日的時光感嘆不已。
盤旋在青山間的農村公路。
為改善群眾出行條件和農產品運輸條件,消除農村公路“梗阻”。該縣農村公路養護中心以解決群眾實際問題為落腳點,采取“主要領導帶頭抓,分管領導親自抓,局班子成員包片抓”的模式,高位推進實事項目建設。同時,最大限度簡化管理層級,充分發揮施工單位的集約化施工優勢,實現全縣農村交通項目建設“一盤棋”。
據統計,該縣農村公路列養總里程124.9686萬公里。其中,新增普通國道3.894公里、省道16.317公里、縣道15.7812萬公里、鄉道21.5121萬公里、村道37.8808萬公里,組道47.7734萬公里。
2021年,全縣實施亞魚鄉小溝橋,田坪鎮草坪橋,新店鎮龍斷井橋,皂角坪街道麻栗坡橋4座農村危橋,總投資200多萬元,惠及群眾3.5萬人。
如今,行走在玉屏的農村公路上,路兩旁的油茶樹、桂花樹、櫻花樹如衛士般屹立在路兩邊。這些依山傍水的鄉村公路如彩帶般環繞在侗鄉大地。顏值高,通達性好,成為群眾出行的幸福路和發展產業經濟的致富路。
帶動村民就業 助推鄉村振興
11月22日清早,寒風徐徐,劉安蘭像往常一樣早早起床,穿好棉衣,套上橘紅色的工作服便到她所負責的路段開始工作。
57歲的劉安蘭是皂角坪街道甕陽村的一名脫貧戶。愛人周沿河患有大病,女兒在岑鞏縣上職中。愛人每天都需要打胰島素,考慮到她家的實際困難,在政府的幫扶下,她成為村級公路的護路員。
“我負責的路段離家近,既方便照顧丈夫又能在家門口務工,每個月工資2800元,感謝政府。”說起現在的工作,劉安蘭滿懷感激。
劉安蘭正在打掃農村公路衛生。
跟劉安蘭一樣得益于農村公路建設的還有新店鎮丙溪村印山組的任大珍。任大珍的婆婆90歲,癱瘓在床,她每天給老人弄好吃的就和同村八角坪組的姚金菊一起來給公路清淤除草,張貼道路安全反光標識等。
“對農村公路進行提級改造和維護,不僅給大家出行帶來極大方便,還為我們提供了就業崗位。照顧老人和務工兩不誤,好得很呢。”任大珍對現在的工作贊不絕口。
玉屏農村公路養護中心堅持以就業幫扶助推鄉村振興,督促施工單位按照就近原則,優先安排項目沿線所在鄉鎮勞動力,優先選聘存在返貧風險的脫貧戶。
據了解,2021年縣鄉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共吸納務工人員150人,發放農民工工資90萬元,其中脫貧戶21戶,發放工資35萬元。同時,積極鼓勵群眾“組團”組建勞務隊,并對其進行技能培訓,使群眾實現從“被動”輸血到主動“造血”的轉變。
“玉屏按照‘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的要求,成功創建了‘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加快推動農村公路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助力鄉村振興成果不斷顯現。”玉屏農村公路養護中心主任田維寬說。(圖/文 楊秘)
責編:徐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