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智慧眼”執法儀,自動掃描識別路面巡查遇到的車輛;操控“無人機”,公路、橋下空間巡查再無死角;使用“軌跡+卡口”分析系統,動態監控各類違法行為精準查處;手持“終端PDA”,現場就能完成執法文書錄入和打印……這樣的執法場景不是暢想,不是嘗試,而是常態,貫穿在廈門市交通運輸局執法支隊(下簡稱“執法支隊”)的日常工作中。
跟隨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腳步,執法支隊堅持以科技為引領,創新執法監管模式,大力推進精準執法,提升科技執法效能,一項項智能化開發應用應運而生,成為服務一線的“執法利器”。今年1月至11月,圍繞提升執法成效的目標,執法支隊將科技執法裝備、大數據分析等信息技術廣泛推廣到執法一線,執法效率顯著提高,據統計,借由科技執法手段精準查處各類違法行為512起。
“單兵武器” 手持移動終端實現“快錄入秒打印”
隨著特區建設的日益完善和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增強創新思維、提升執法效率,成為新形勢下推進交通運輸執法工作的必然要求。今年10月14日,市交通執法部門在原先手持移動終端基礎上進行全新優化升級,利用“交運通移動終端”開出福建省交通執法領域首張電子執法文書,在“智慧執法”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當天,執法人員檢查一輛危險貨物運輸車輛時發現,該車所屬企業未按規定制作危險貨物運單,已違反《危險貨物道路運輸安全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將面臨立案調查。在現場,執法人員運用這臺“交運通移動終端”設備確認該車所屬企業資質信息、駕駛員個人從業信息等相關情況后,隨即便對車輛進行拍照取證、識別,并開具現場筆錄及相關的執法文書。
和以往手動開具執法文書不同的是,今后執法人員只需現場輸入關鍵信息,提交至“交運通移動終端”,即可實現取證、錄入、上傳、打印一步到位,過程更加便捷高效。而駕駛員在手持移動終端上簽字確認后,即可拿到一張帶有其電子簽名的法律文書。
目前,執法支隊已在全市執法一線配備移動終端50臺,運用移動終端已立案開單446件,基層執法實現文書現場打印率90%以上。這項改變,既能避免以往人為因素造成的偏差,又能提高執法效率,為市民群眾節省時間,對全市交通執法更加透明、規范具有重要意義。
“火眼金睛”“無人機”讓路面違法無處遁形
近年來,執法支隊積極探索無人機在執法領域的運用,也逐漸走出一條創新之路。
過往,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依靠傳統的執法車路面巡查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與滯后性。引入無人機后,該設備被廣泛應用于公路及橋下空間巡查、超限運輸車輛查處,以及機動車駕駛培訓、非法營運、道路旅客運輸等多方面。“小小一臺機器,不僅可以在空中巡查,準確鎖定目標同步給我們,還能實現遠程拍攝取證,可以說讓執法工作如虎添翼。”市交通執法支隊人員介紹,自2020年開始,支隊先后有兩批隊員參與無人機培訓,并順利取得飛行執照,目前共有14名無人機飛手;今年支隊已通過無人機查處各類違法行為181起。
今年1月起,無人機巡查開始拓展運用至地鐵安全保護區的例行巡查工作。短短15分鐘的空中巡查執法,輕松實現了原先需要40分鐘-1小時的地面巡查任務,當天共巡查地鐵安全保護區重點區域達3萬平方米。
在近日廈門文明城市創建行動中,無人機執法也成為至關重要的一環。據悉,針對市民反映較多的渣土車違法超限運輸行為,執法支隊就利用無人機加強了執法力度,有效打擊轄內違法行為。
“金剛之身”強大分析系統提升動態監控執法水平
面對“兩客一危”安全問題,如何更具針對性地落實預警防控?面對違規車輛“人為”導致的證據缺失,如何有效懲戒?面對大量的車輛信息,如何精準高效鎖定違規嫌疑車輛?利用大數據,這些曾經困擾交通執法部門的難題有解了。
為加強道路運輸車輛動態監控執法監管,執法支隊整合省市道路運輸車輛衛星定位數據資源,結合公安交警部門道路卡口攝像頭,將車輛軌跡和卡口照片比對分析功能嵌入其中。這也是福建省首次將衛星定位數據和卡口數據結合應用于交通運行監測中。“通過對營運車輛審批的營運范圍、實際定位和車輛軌跡進行比對分析,就能精準查處超范圍經營等違法行為。過去有些司機為逃避監管,人為屏蔽信號,較難查證。自卡口分析系統啟用以來,通過大數據碰撞,大幅提高軌跡異常車輛的曝光率。”據市交通執法支隊科技信息科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科技執法助力下,過往諸多“隱形違規”將浮出水面,倒逼企業落實主體責任,盡可能消除安全隱患。
“最強大腦”車載“智慧眼”嚴查“漏網之魚”違法營運
10月30日上午,市交通執法支隊隊員在高崎機場T4候機樓巡查時發現,一部車停在T4候機樓,有一名乘客正準備上車,車載“智慧眼”系統提示該車曾因非法營運被處罰,立即上前檢查。
執法人員詢問得知,這部車上已載有兩名乘客,且三名乘客互不認識,分別從泰和花園、胡里山炮臺和高崎機場T4候機樓上車,目的地都是漳州華安,均與駕駛員羅某華協議運費70元。
通過數據核查,執法人員意外地發現,該車輛雖然只有2年多車齡,實際行駛里程數卻達到34萬公里,早已超過普通家用車的合理使用里程,車輛安全性能讓人擔憂。而在今年1月份及8月份,該車輛還兩次因非法營運被交通執法部門查處,此次已是第三次被“抓現行”。
于是,執法部門依法對車輛進行暫扣,駕駛員羅某華也面臨2萬元以下的行政處罰,并由交警部門對相關負責人做出暫扣3-6個月的行政處罰。
能夠精準發現“可疑車輛”,離不開“車載智慧眼系統”的輔助。自2018年7月“智慧眼”執法儀開始投用至今,所有執法車前端都已配置,當執法車車頭對準一排車輛,系統便會與后臺建立的“黑”、“白”名單庫車輛自動關聯比對,判斷出車輛行政許可、行政處罰、歷史投訴等數據信息,并鎖定重點監控車輛,實時預警現場執法人員。
有了這顆“最強大腦”,現場執法仿佛插上翅膀,執法精準度與執法效率大大提升。如今,執法人員每一次上路巡查,有“智慧眼”的加持,都讓執法打擊更精準,更有效,讓運輸市場環境更加公平有序。
責編: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