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至,平川區華晨生態園采摘種植基地,大棚內的“奶油”草莓陸續成熟上市。前來采摘的游客小心翼翼撥開綠色的葉片,只見一顆顆鮮紅色的草莓探出頭來,高低錯落地點綴在藤蔓之中。
有別于傳統草莓種植模式,這里的草莓將土壤栽培模式變為立體架式栽培技術,果實懸掛在空中,方便工人開展栽植、施肥、修剪、疏果等工作,降低勞動強度。同時,減少果實與地面的接觸和因濕度過大而造成的病害,減少病害和防病用藥,大大提高了產量。此外,可滿足采摘時兒童和成年人不同的高度需求,游客如同逛超市一般便可輕松采摘,省時又省力。“用架子種植草莓,土地使用率高,果實均勻。每個架子按階梯錯開分為4層,在架子底部鋪滿栽培基質,這是由草炭土、珍珠巖、有機肥、蛭石等科學配比而成,能夠滿足草莓生長所需營養,棚內全部鋪設了滴灌系統,水分充足。做好病蟲害害綜合防治措施,以黃板、殺蟲燈物理防治為主,從源頭上保證所產的草莓新鮮、質量過關。”種植基地負責人巴圖介紹道。
這幾年,到大棚采摘非常盛行,尤其到草莓成熟的季節,很多市民選擇與家人、朋友走進大棚親自采摘,享受田園樂趣。一邊品嘗一邊采摘的游客蔚勝利樂呵呵地說:“這里的草莓口感好,老板服務態度也好,這幾天趁著這天氣晴好,約上朋友,帶上孩子,讓孩子們親自體驗一下邊采摘、邊玩的快樂,主要也是放松放松心情,享受享受這冬日里難得的‘莓’好時光”。
同樣的場景,發生在不同的地方。寶積鎮魏家地村的大棚草莓也“紅”了。翠綠的葉子中掩映著一顆顆紅艷鮮嫩的草莓,讓人垂涎欲滴,農戶喜上眉梢。
看著紅彤彤的草莓掛滿了枝蔓,種植戶展宗吉難掩心中的喜悅,高興地說:“草莓種植是技術活,對土壤、光照和溫度的要求高,必須科學種植,精心管理。我一天八小時都在這棚里捯飭草莓。我就愛琢磨,愛鉆研,平時也愛看種植方面的書籍,還抽時間從網絡上聽專家講課。肥水管理、土壤管理、植株管理一樣不能馬虎,想要把草莓種出名堂,不下功夫不行呢!您看,我這一棚草莓長勢就比去年好,個頭還大、口感也好。跟市面上買的味道不一樣,嘗一嘗就知道了。”以前種裸根苗,移植到架子上后,大約有一個月的緩苗期,而且存在成活率低、種苗植株弱等問題,上市期也遲。今年,展宗吉在農業專家的指導下,改進了種植方法,自己育苗,栽種的時候選用穴盤苗,減少了緩苗期,上市時間足足提前了一個月,產量大幅增加。據了解,魏家地的草莓采摘期一般是從當年十一月至次年五月,口感好、甜度高,深受周邊群眾喜愛,每座草莓棚年收益可達到五萬元,收入可觀。
近年來,平川區緊緊圍繞特色農產品的功能定位,積極培育發展果、薯、蔬、小雜糧等特色產業,打造綠色、生態、無污染、無公害的健康農產品。同時,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和鄉村田園風光資源,推廣“種植+觀光”的產業模式,聚力打造集生態、觀光、休閑于一體現代農業觀光采摘園,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讓“采摘”成為鄉村旅游的一大亮點,從而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馬軍華)
責編:周晶、張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