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門關高鐵站。劍閣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10月6日,站在劍門關景區李白《蜀道難》巨幅石刻雕塑下,來自北京的高中生張林輕吟著。
“我和父母是坐飛機過來的。書中介紹的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既奇麗驚險,又有著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我就是想來體驗下。”張林對旁邊的人說道。
千年蜀道,雄關劍門。千百年來,“川北門戶、蜀道咽喉”,劍閣都是歷史中的關鍵之地。
如今,蜀道已不再難!交通強國戰略的持續推進,為劍閣送來了真正成為“天下之沖,四通五達之郊”的發展春風,世界陸路交通活化石——劍門蜀道的韻彩也借著如今劍閣“四橫四縱”“陸空鐵”的立體交通體系透了出來。
三國文化、關隘文化、紅色文化等劍閣風采乘上便利交通的快車,翻開了劍閣文化傳播的新篇章。
“通經脈” 鏟除交通梗阻病灶,讓游客走進來
下普快速通道劍門關服務站,自駕游從蘭州來的游客馮先生一家在此停歇,“5個小時就來到這里,從蘭州到劍門關,走的全程都是高速公路,一路暢通。”
“從今年開始,劍閣以高速公路和國省干線提升改造為重點,建成‘四橫三縱兩環’公路網絡主骨架,瞄準高速、鐵路、航空三條交通線路,讓‘蜀道難’成為歷史,‘蜀道暢’的口號在劍閣喊的嘹亮,游客通往劍閣的腳步也行的飛揚。” 劍閣縣文旅體局相關負責人說。
蜀道為筆,書寫千年;雄關為墨,威震百年。劍門蜀道、劍門關、翠云廊、鶴鳴山、覺苑寺……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資源,使劍閣擁有了先天的旅游文化資源,這也是劍閣迫切治理“蜀道難”,打通四方來路的緣由之一。
2015年,劍門關翠云廊榮升為國家5A級景區后,一到節假日,周邊地區屯街塞巷,對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帶動明顯,但老舊的交通道路和落后的服務設施卻讓游客們打不起“五星好評”。
2017年底,西成高鐵全線開通,再加上早兩年建成的蘭渝鐵路,打通了“任督二脈”的劍閣,進入了旅游業高速發展的新時代。2018年,劍閣縣接待游客891.2萬人次;2019年,接待游客1000.2萬人次;2020年由于疫情影響,旅游業整體下滑,但劍閣縣也接待游客802.68萬人次。
除此之外,劍閣政府修繕恢復古蜀道20余公里,完成老縣城繞城路等旅游公路200余公里建設,建成旅游綜合服務區1處(占地1.6萬平方米)、生態停車場90處、旅游廁所115個、城市綠道10公里,開通縣城至A級景區旅游專線3條,還增添了G5高速廣元北出入口,大力引進星級酒店、精品民宿,極大限度地滿足了自駕游群體的需求。并且投放了小型客運、純電動公交車、出租車及共享單車710余輛,輕便游玩的旅客也不怕“邁不開腿”。
“活氣血” 培育快進慢游土壤,讓游客停下來
雨后的劍閣,空氣更加清新,被燈光渲染的天幕呈現朦朧美。游人們漫步在彩燈閃爍的小吃一條街上,如同步入了夢幻般的童話世界。
西成高鐵途徑劍閣新縣城,為劍閣文旅經濟增長帶來了發展機遇。但因為交通更加便捷,游客“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劍閣針對該問題,也采取了相關措施:培育精品旅游線路、完善快進慢游服務體系、營造安心安逸旅游氛圍、著力抓好宣傳推廣,讓劍閣從“途徑站點”轉為“旅游目的地”。
劍閣縣文旅體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便利交通是劍閣文旅發展的最大助力,要借交通網的“東風”,讓劍閣的文旅經濟邁入快車道。
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讓游客輕松進入了劍閣,但如何讓游客“進入”成為“進駐”,讓“過境游”變為“深度游、體驗游”?
劍閣縣深知提升核心景區質量是留住游客的關鍵。近年來,劍閣縣深入推進劍門關景區向休閑度假游轉型,升級懸空玻璃棧道體驗特效,打造全國首個實景崖壁燈光秀《劍門長歌》;開發劍門夜市、劍門趕集、劍門手信、“飛越劍門關VR”、“網紅喊泉”等網紅產品;常態化開展劍門非遺、姜維守關、張飛巡游等文化活動,千年古城的前世與今生正在這個時空以別樣的姿態搖曳著。
“登完雄關泡溫泉”已成為眾多游客的標配。劍閣縣生態環境優良,地處川北溫泉帶、溫泉資源豐富,有“溫泉之鄉”的美譽。利用道地中藥材、溫泉資源、森林氧吧,擴建溫泉酒店,開發“藥療”“泉療”等系列康養產品,打造溫泉產業集群,讓游客的身心都被劍閣俘獲。
高速公路和鐵路構成的巨型網絡,徹底解決了困擾劍閣縣千年的“蜀道難”,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推動了全域文旅產業飛速發展。(高志農)
旅游快速通道。劍閣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責編:周晶 實習生倪孫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