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出行有“智慧” 交通變“聰慧”

2022-01-27 11:12:00 來源:成都日報

從上班的路到回家的路,從“地上”的機場到“地下”的地鐵……從“路”出發,交通出行,關聯著這座超大城市的千家萬戶。當我們每一次推開家門融入城市之時,智慧交通的提升細節,已成為蓉城市民感知這座城市民生溫度、生活品質不可或缺的要素。

“地鐵成網生活更方便了,出行坐地鐵通勤,不僅快速,而且還很低碳,生活越來越‘提速’了!”在成都科學城上班的邱銳感慨著生活通勤的變化。會場外的民聲,也是會場內最熱的關切。今年兩會期間,“智慧蓉城”建設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熱詞,而其中,城市智慧交通建設無疑是“智慧蓉城”建設布局里,市民們最關注的領域。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從“信號燈”到“交通網”,代表委員們將來自一線的聲音,甚至是一些“金點子”帶進會場,共謀這個事關千家萬戶的智慧交通民生事。

“今年成都民生實事提到‘信號燈聯網控制率達80%’,這個‘不顯眼’的‘小目標’卻是建設智慧交通,治理城市擁堵的基礎。”市政協委員、成都通甲優博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徐一丹一邊用筆畫一邊向記者介紹道:“你看報告附件1的《成都市2022年民生實事工作目標》里,第一項‘交通出行’里面除了地鐵、公交,令人驚喜的是還關注到交通細分領域如信號燈聯網、井蓋治理等。”

深耕智慧交通領域與垂直行業多年,徐一丹認為交通建設方面制定出這樣的“計劃表”非常接地氣,是“真切地以老百姓的角度來思考城市治理問題”。

“信號燈聯網不是‘幾根電線連起來’。因安裝年限不同,涉及廠家不同等問題,要打通底層平臺‘困難重重’。”徐一丹補充道,一旦打通,連接成網,“激活”由紅綠燈控制著的城市交通、公路交通、道路交通的所有“脈絡”,城市擁堵可以獲得明顯改善。“好比成都人民每天在路上花費時間35分鐘到40分鐘,如果智慧交通搭建起來,把擁堵時間減少10%,那么每個人減少3到4分鐘,對于城市而言,因擁堵增加時間成本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或許就可以降低了。”

在徐一丹看來,“類似”細節的改進和提升,都體現出這座城市已意識到智慧交通建設需要投入在信息化基礎設施上。

“我理解的智慧交通應該是將海量的大數據應用到交通場景中,賦能城市交通,方便市民出行。”市人大代表、成都理工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方方,對于智慧交通有著自己的看法。

“公交車是綠色低碳的出行方式,但由于不準點等情況,則影響了公交車對公眾出行的吸引。”方方說,在日常的生活中,市民會發現公交車有串車現象,也就是很久不來一輛,來的時候卻是一串,而這背后的原因正是沒有大數據支撐,無法掌握路況、也就無法做到精準的發班。

“要讓科技智慧賦能城市交通,就要把交通數據的產生、搜集到應用形成一個完整閉環。”方方說,有了大數據的支撐,加上AI等技術的分析,未來就可以未來把地鐵、公交、共享單車等這些交通系統有機融合起來,支撐和引導城市交通高效和綠色發展。

“智慧交通是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交通運輸深度融合的新興業態,是提升綜合交通質量效率的重要手段。”市人大代表、茂業商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葉靜表示,要合理高效利用現代電子信息系統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水平。聚焦在建的智能交通建設項目,要進一步進行堵點挖掘、堵因分析、擁堵治理等,常態化跟蹤、調整、優化,生成最優通行方案,在成都范圍內主干道路合理設置“綠波帶”,應設盡設。

“成都的公交車,非常方便,而且政府給市民有補貼,這是大民生,大福利。”坐在二環快速公交k2上,65歲的市民岳女士對記者說,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成都人,她見證了這座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也感受到了“智慧交通”發展后帶來的便捷。

“現在公交系統非常發達,而且刷卡、手機支付、刷臉卡都可以。”在知名五百強企業就職的孫先生告訴記者,他對成都的公共交通非常認可,多樣化的支付方式、多線路的區域覆蓋還有市民享受的刷卡轉車福利,都充分體現出成都這一座城市的發展實力和人情溫度。孫先生告訴記者,以前小時候坐公交車,可覆蓋的區域有限,現在線路四通八達,而且手機一掃就知道車輛還有多少時間到站,“非常方便,這個民生福利,比我去過的好多城市都更智能更巴適!”(記者 趙子君 田程晨 李菲菲 繆夢羽 王雪鈺 吳怡霏 何良)

責編:周晶 實習生李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