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不間斷‘營業’,堪稱城市交通的‘大腦’。”2月3日上午,在南寧交警支隊科研所一中隊指導員黃雁的帶領下,記者走進南寧交警智能交通設施運維中心,只見大屏幕上實時顯示的各種信息在持續滾動。
“地圖上紅色的點表示設施出現了故障,黃色的點表示故障正在處理。”黃雁告訴記者,這間辦公室聯系著全市626處交通信號聯網控制路口、3068處視頻監控點、1268路高清電子警察以及交通誘導屏、卡口抓拍、流量檢測等各種智能交通設施,哪個設施出了問題都有可能影響道路交通安全。“因此,我們不僅要及時收集、下發各類設施故障信息,還要聯絡一線民警處理各種警情。”黃雁說。
就在記者采訪期間,中心即接到相關部門轉來的群眾報警稱,葫蘆島大橋附近有一位老人在快速路上步行、存在安全隱患。工作人員立即通過系統下發警情,6分鐘后交警五大隊民警即趕到現場處置,出警情況、現場狀況及處置結果均一目了然。
“處置設施故障和各種警情,這只是我們日常工作中極小的一部分。”黃雁向記者解釋,科研所要對城市交通的大數據進行整理分析,進而不斷完善交通組織,小到一個路口的渠化乃至一個紅綠燈的配時,大到智能交通系統建設乃至路網規劃,背后都有科研所大數據的貢獻。“比如節日期間的進出城高峰期,我們就會依托大數據調整路面交通管理,讓群眾在不知不覺中享受到智能化交管的便利。”黃雁表示。(記者 孟振興 通訊員 黃東玲)
責編:周晶 實習生李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