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不確定和希望的2022年:智慧停車市場會如何演繹?

2022-02-10 11:49:00 來源:賽文交通網

展望2022年,對智慧停車市場會產生重大影響的主要因素有:經濟增速可能放緩,新冠疫情以及相關限制措施依然是這一年里最大的不確定性;持續嚴控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及項目審批可能導致財政支持力度弱于預期;在監管持續收緊的情況下,房地產、基建投資或消費復蘇疲軟等。

鑒于城市智慧停車的價值,2022年會吸引更多科技企業攜社會資本布局城市智慧停車領域;停車行業預計將重點解決典型區域供給能力短缺問題、停車治理水平不佳問題、停車產業化進程滯后問題;政策驅動持續加碼,一些城市會繼續出臺支持城市智慧停車發展的政策和激勵措施。

在充滿不確定和希望的2022年,智慧停車市場會如何演繹?企業該如何備戰2022?今天我們把目光對準停車圈的行業專家,一起聽聽他們都說了什么吧!

“整個停車行業的發展取決于地方政府領導的關注和重視。”

——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 程世東

智慧停車行業正處在快速發展期,整個市場已經啟動兩三年了,行業快速增長的這個態勢可能還會持續幾年。從整個停車產業的發展來看,與機械式立體車庫這個停車設備市場相比,智慧停車市場(停車信息化)還是一個亮點,這幾年的發展勢頭也很好,主要原因還是各地政府管理部門意識到建設智慧停車系統的重要性,其中北京等幾個大城市率先啟動以路內電子收費為重點的智慧停車建設,在全國起到了很強的示范帶動作用。

停車場的建設投資尚未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其關鍵在于停車執法是否到位。從全國各地的情況來看,整體上停車執法還不夠,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路外執法主體不明確,另一方面是執法動力不足。

展望2022年,或者是展望未來幾年的市場發展趨勢還不好說,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地方政府領導的關注和重視,取決于2021年國辦函【202146號停車政策的影響和后續工作的推動力度。

2022年,企業應盡全力尋求組織內外部價值的最大化、使組織內外協同共生。”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中心副主任 王婕

我是做規劃行業的,停車規劃的場景是城市,伴隨我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城市停車難問題將更加突顯,對城市停車的治理是各級政府的必答題。

展望2022年,經濟增速可能放緩,新冠疫情以及相關限制措施依然是2022年最大的不確定性;持續嚴控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及項目審批可能導致財政支持力度弱于預期。在監管持續收緊的情況下,房地產、基建投資或消費復蘇疲軟。因此,企業應盡全力尋求組織內外部價值的最大化、使組織內外協同共生。

中國的智慧停車市場的商業模式也應以傳統互聯網為載體、以增值服務思維方式為盈利支撐,向以社交媒體為載體、以算法為支撐、以信用為市場價值轉變。為什么很多按照數字化邏輯成長的企業今天發展速度非常快,就是因為它多了線上和外部兩個價值空間,是三個空間的組合。只要能夠讓三個空間的整體價值最優,又是一個動態遞進的過程,價值就會被釋放出來。

因此,在城市級智慧停車領域,持續搭建智慧停車新生態。首先,城市智慧停車平臺還會持續改善電子支付、車場導航、車位查詢、周邊信息推送等客戶價值體驗;其次, ETC停車建設風口,將以ETC技術為切入點全面呈現ETC+停車+加油+充電+智慧景區/園區等全場景解決方案;再有,停車金融將推動停車行業“資源-資產-資本-運營”的車居地產開發,并通過產業投資和運營雙向賦能打造停車產業鏈的新模式,形成完整的停車產業生態鏈。為城市經濟發展帶來新思路;另外,綠色停車、老舊小區停車改造也將融入市場化和產業化理念,以及空間、盈利共享模式。

2022年,城市級的停車規劃建設運營整體解決方案商會迎來一個爆發期。”

——杭州市停車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吳曉強

隨著互聯網科技巨頭們加入智慧停車行業,給這個行業帶來了積極的影響。特別是他們有互聯網技術、數據共享以及數據應用方面的優勢,可以加速提高我們整個行業的科學技術水平。

通過互聯網可以把分散的停車場聯接起來,破除信息孤島,實現有限停車資源的優化配置,推動智慧停車共享數據,可以全方位解決城市停車問題,實現停車誘導、車位預定、電子自助付費、快速出入等功能,可以為停車帶來諸多便利,不論是對城市交通系統、城市管理者、機動車駕駛者,還是對停車場經營者和產權單位,肯定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另外,隨著安防技術的發展,安防領域的科技巨頭們也加速進軍這個行業,因為智慧停車的發展方向也會趨于全視頻智能停車的方向邁進。因為全視頻智能停車作為一個未來無人化方面的嘗試 它有著其卓越的優勢,可以實現從車輛快速進場、快速停車,再到車主返回車場時快速找車、快速繳費等一系列完整的、全自動化的功能。

2022年,我想隨著國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各種科學技術越來越進步,產融結合的渠道越來越寬,以及停車收費理念越來越普及,整個智慧停車行業會迎來更好的發展和機會,考慮到每個城市管理者都意識到城市停車是一個民生工程,要解決停車需求不平衡、信息不對稱、利用不充分以及建設不積極等問題,是需要在停車場庫的的規劃、建設、運營一體化的考慮,所以我認為在2022年,城市級的停車規劃建設運營整體解決方案商會迎來一個爆發期。

“全市一個停車場的智慧停車理念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沈陽靜態交通投資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王連成

2021年,全市一個停車場的智慧停車理念得到了進一步加強,ETC下高速走進停車場的步伐進一步加速,路內停車統一運營進一步推進,路內停車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應用進一步加快,智慧停車市場價值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2022年,智慧停車市場發展方向:一是,封閉式停車場智慧化趨勢將由無人值守發展為遠程值守,大型的停車場運營商將采用電話呼叫、視頻監控、云平臺等遠程管理方案,通過建立統一的客服中心,對封閉式停車場進行遠程值守服務。

二是,路內停車數據采集設備進一步智慧化,多設備聯動將成為下一個趨勢,通過地磁、雷達等無圖像的傳感器與有圖像的視頻技術組合,實現優勢互補,進一步避免了各自的技術缺陷,實現更加精準的停車數據采集。

三是,路內停車視頻采集技術方案進入免布線(電線、網線)時代,太陽能自充電技術產品將等到大量應用。

2022年會有更多互聯網企業、科技企業攜社會資本布局城市智慧停車領域。”

——湖南省交通運輸廳科技信息中心辦公室主任 喬川龍

以互聯網企業為代表的科技企業會借助自身的技術優勢和方案解決能力加快城市停車由粗放式發展向智慧化、精細化發展的進程,一種方式以賦能者身份與城市智慧停車運營商合作,另一種方式作為獨立智慧停車運營商服務商獲得特定城市路內停車等公共停車資源經營授權,再通過市場模式整合城市社會停車資源,打造統一的城市智慧停車運營平臺,這方面我認為百度地圖、高德地圖更具有自身的基因和平臺優勢,通過在導航地圖中增加智慧停車功能滿足公眾駕車出行中便捷“停”的需求,完善導航駕車出行服務鏈,同時,可以提供大型停車場預約車位停車誘導、反向尋車等功能可以滿足高效“停”的需求,將停車場周邊POI信息關聯,引導消費,有比較清晰的“羊毛出在豬身上”的盈利模式。

展望2022年,政策驅動持續加碼,一些城市會繼續出臺支持城市智慧停車發展的政策和激勵措施,比如2022年北京市政府報告中就提出了停車改革向路外和居住小區延伸,做好停車智能服務,推進有償錯時共享停車等。

鑒于城市智慧停車的價值,2022年會有更多互聯網企業、科技企業攜社會資本布局城市智慧停車領域。

2022年,停車行業預計將重點解決典型區域供給能力短缺問題、停車治理水平不佳問題、停車產業化進程滯后問題。”

——重慶市公路學會靜態交通專委會副主任、秘書長 曾超

伴隨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高速發展,機動車保有量持續高位增長。2021年底,我國機動車保有量突破3.93億輛(汽車突破3億輛),機動車駕駛人達4.79億人,每年新登記機動車3000多萬輛,新領證駕駛人2000多萬人,機動車總量和增量均位居世界第一。

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帶動了停車行業的快速發展,2021年,我國各大城市停車設施規模持續增長,停車產業化發展成效顯著,城市停車管理水平不斷提升。20214月起,國家層面從推動城市停車設施發展、加強停車場規劃建設、推行錯時停車、潮汐停車、打通老舊小區消防通道、擴寬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停車設施建設運營渠道、支持鼓勵互聯網智慧停車設施建設管理等方面發布最新政策文件,推動停車設施建設管理向智慧化、精細化、產業化發展。

隨著《關于推動城市停車設施發展的意見》等相關政策文件的出臺,全國十余省市相繼發布了停車設施發展實施意見,更新完善了停車設施條例或管理辦法、啟動道路停車收費催繳及行政處罰工作、停車收費改革方案,各地在推進配建停車設施及路外公共停車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大了建設以政府為主導的停車信息平臺,探索了停車場綜合運營管理機制,延展了停車場經營的多種業態。

2022年,停車行業預計將重點解決典型區域供給能力短缺問題、停車治理水平不佳問題、停車產業化進程滯后問題。新的一年,在交通強國及“新基建”建設背景下,建設土地利用率高的全自動立體停車設施將成為緩解重點區域停車難的主要舉措,多維盤活存量方面,城市級路內外停車一體化項目仍將是新的增長點,智慧停車技術將由單一技術向多種技術綜合方向發展;2021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603萬輛,充電樁保有量超過196萬臺,新能源汽車進入快速發展新階段,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中進一步明確了“快充裝備”的重要地位,停車場建設中快充及換電裝置將占據重要地位;城市更新過程中老舊小區改造將為停車行業帶來新的機遇,社區停車治理模式將是值得關注的新領域;無感支付及ETC應用場景將進一步拓寬。

城市停車設施作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和現代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期待新的一年,停車行業能進一步加大停車設施規劃建設管理好經驗、好做法的交流推廣工作,共同推動城市交通條件持續改善和宜居水平不斷提升。

“科學的城市立法是法治化推進停車設施發展的最好方式。”

——東南大學交通法治與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顧大松

20215月,國辦函〔202146號《關于推動城市停車設施發展意見的通知》明確:“以市場化、法治化方式推動城市停車設施發展”。

這是國務院文件層面涉及到城市停車問題強調“法治化”的第一次。

根據《立法法》規定,設區的市及其人大常委會在“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領域”具有立法自主權,而停車問題屬于設區市自主立法權典型事項,因此“法治化”推進城市停車設施發展的主力在于城市,而是否立法是否科學則影響到城市停車問題治理的頂層設計。

我之前對此做了一次梳理:2021年通過、生效或作出重大修訂的地方性法規共有18部,其中突出的亮點是北京市人大基于清華大學法學院何海波教授的建議,對原有的道路欠費罰則進行了修改,體現了地方立法民主性,而江蘇省揚州市、淮安市、宿遷市三市集中制定停車管理地方性法規,是以省域范圍統計數量最多,而且揚州市立法不限于機動車停車管理,也將當前日益重要的非機動車停車問題統一納入地方性法規規制范圍,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城市停車管理的“機動車為本”向“以人為本”的轉變,類似的也有西安市2021年出臺的《機動車停車條例》,明確規定“人行道上不再增設道路路內停車泊位,已設置的停車泊位應當逐步撤銷”,以法規要求的力度,邁出了解決歷史遺留的機動車占用人行道問題的重要一步。

而珠海條例在總則部分,規定“支持引導成立停車行業協會”,則是以立法方式肯定行業組織作用,體現城市停車難題的政府、市場與社會合作治理的理念。

當然,除了上述亮點之外,各地停車立法也存在部分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于對路內停車收費屬性認識不準確方面,不少城市仍然將路內停車收費納入經營性收費性質,允許通過招標拍賣方式確定經營者,在省級主管部門已經明確機動車路內停車收費屬于行政事業性收費的情況,這類城市立法規定甚至有違法立法之嫌,值得反思。

責編: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