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互聯網賦能“智慧高速”,但這些難題亟待解決

2021-06-21 13:56:00 來源:界面新聞 作者:記者 司林威

你經歷過出行高峰時被迫堵在路上的煎熬嗎?雨雪天的道路清理怎樣快速有效?無人駕駛僅靠智能技術可行嗎?這些問題都可以在“智慧高速”里得到解答。

在近日舉行的2021年世界交通運輸大會(WTC)上,長安大學副校長趙祥模對“智慧高速”的概念作出了解釋:“智能網聯高速公路是由道路基礎設施、道路感知設備、路側V2X通信及邊緣計算設備、交通管理服務機控制設施等要素組成的集感知—決策—控制—服務于一體、可實現人、車、路、網、云全局協同的新一代高速公路。”

“基于這樣一個定義,我們可以再簡約一點,把它總結為四個部分,聰明的車+智慧的路+高效的云+可靠的網,這四個部分融合起來支持車路協同、自動駕駛、智慧高速,這就構成了智能網聯高速公路,這是高速公路未來的趨勢。”趙祥模補充道。

對于這一新興概念,大多數人都有些陌生,但國內外其實早有布局。美國、歐洲、日本都有自己的相關政策和試點項目,以及不同的發展路徑。我國近年開始在相關政策中屢屢提及“信息技術與交通運輸深度結合”、“交通基礎設施升級”等關鍵詞。2021年2月,《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指出,推進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汽車、自動駕駛、車路協同)應用。“智慧高速”成為了新基建的重要部分。

雖然概念新穎,但要實現“智慧高速”,面臨的技術難題還有很多,包括應用場景不明確、工程施工難度大、硬件生命周期不匹配等問題,都需要未來一步步解決。

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國家智能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林介紹到,“我們現在車載終端的安裝率始終不盡如意,我們的應用場景不太明確,很多商業模式根本就沒通。”

汪林表示,現在做的智慧公路建設實施難度比較大,因為缺少標準,前期在試點過程中都是和現有的土建、機電工程捆綁起來做,實施的效果也不好。

“我們的技術手段還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外場的監測設備,生命周期短,兩三年上去就壞了,現在第一批示范的有一些路側設施已經不能用了,這個對我們是很大的挑戰。”汪林補充道。

對于上述問題,騰訊交通平臺產品部總經理蘇奎峰表示,騰訊依托云、5G、大數據以及數字孿生技術,提出了1+N+3總體的智慧高速技術框架。其中“1”就是構建高速的底圖,統一路網的表達,使得在整個基礎要素以及動態和靜態的要素上能夠統一到路網上進行計算。“N”代表N個基礎的能力,即服務引擎,具備開放的服務,能夠支持生態,做更大的應用開發。“3”代表騰訊未來瞄準的三個應用方向,包括對出行、數字管控和服務方面更廣泛的觸達。

騰訊智慧交通副總裁施雪松認為:“在智慧交通方面,中國的需求現在是最強烈的,(發展)速度最快,反應最敏捷,決策是最堅決的。中國的智慧交通在未來很多年可能是遙遙領先于世界。”

就在大會結束當日,江蘇建成國內首條未來高速,五峰山長江大橋南北公路通過交工驗收。該路段的車路協同系統可與車載終端實時進行道路信息交換,并支持無人駕駛,還配有車道級霧天行車誘導系統,可探測車輛后方距離,以紅燈顯示警示區域,提醒后車保持距離,增加惡劣天氣下道路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