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公交有望成都大運會期間試運營

四川首批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車輛正式上路

2022-03-15 10:17:00 來源:人民網

在路上行駛近百米后,一輛公交車緩緩停在紅燈前,而駕駛座上的司機,并沒有任何操作……3月初,隨著四川首批12張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車輛行駛號牌的發放,12輛車也正式上路,在成都高新區新川創新科技園智能化改造道路上進行無人駕駛測試。

按計劃,這批車輛有望在年中投入運營。這也意味著,成都市民將很快可以乘坐無人駕駛的智能網聯汽車被稱為“聰明車”,它是如何接駁“智慧路”、聯上“高速網”的?相關產業如何聯動發展?記者進行了探訪。

車輛如何變“聰明”?

3種傳感器 準確捕捉周邊環境

首批用于測試的12輛智能網聯汽車,包括4臺無人公交車和8臺無人出租車,均是基于百度阿波羅駕駛平臺開發的。

3月8日,成都高新區新川路口,順著百度智能交通四川業務部副總經理杜雨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4輛白色轎車正列隊駛過。除車頂有圓柱形裝置外,這些車與普通車輛無異。

杜雨說,一輛無人出租車上,主要裝置有3種傳感器,包括1個激光雷達、8個攝像頭以及6個毫米波雷達,其中車頂上的激光雷達探測距離大約有200米。

據介紹,通過多種傳感器的融合感知算法,這些車輛能準確捕捉周邊環境,并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實時執行相應操作。也就是說,如前方出現障礙物或行人,無人駕駛車能立即避讓或停下。“就像人在開車一樣?!?/span>

普通車是否能裝上設備變身“聰明車”?杜雨介紹,目前成本較高。此次成都所用的測試車輛,出廠時已預裝設備接口,整套硬、軟件總價在160萬—170萬元。但隨著智能網聯汽車的普及和設備量產,價格會相應降低。

目前,與百度阿波羅自動駕駛技術合作的國內某汽車品牌,加裝一套無人駕駛設備,成本大約為48萬元。

道路如何變“智慧”?

AI路側設備 接駁“聰明車”

有了“聰明的車”,還得有“智慧的路”。而路端智能化屬于智慧交通新基建項目,需要城市做好規劃設計。

去年4月,全省首個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示范項目——位于新川科技園的百度5G智慧城智能駕駛項目一期啟動建設。首先打造的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選點35個,覆蓋科技園區等主要地標建筑,輻射大運會體育館。

“我們對單向30公里(雙向60公里)的道路進行了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成都高新區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成都5G智慧城智能駕駛項目負責人譚欣說。

記者在現場看到,改造過的35個路口處,都安裝了專門的路桿,總共137根,上面有激光雷達、RSU(路側無線傳輸設備)、RSCU(路側計算單元)、高清攝像頭等各類AI路側設備超500個。

“聰明車”接駁“智慧路”,能讓交通主動安全成為現實。比如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相關情況將通過路側設施反饋至無人駕駛車,提供更高的行駛安全保障。而這個流程所需時間,最快可達200毫秒,幾乎是實時。

“大腦”如何“指揮”?

“車-路-云-網-圖”一體化 讓駕駛更安全

智能網聯汽車并非簡單地將車和道路聯網。實現“車路協同”的關鍵在于智慧的“大腦中樞”,即智能網聯汽車云控平臺。

走進新川國際會客廳,大屏幕上可清楚看到整個示范線路段行人、機動車及非機動車的實時通行情況,包括通行數量及行動軌跡。百度智能交通四川省解決方案總經理張道偉說,這是成都5G智慧城智能駕駛ACE引擎,也是最具科技含量的部分之一,應用了先進的“車路云圖”技術,背后有一套復雜且龐大的數據+算法系統作支撐。

張道偉介紹,“聰明車+智慧路+云平臺”構成“車-路-云-網-圖”一體化的車路協同綜合感知體系,實現比人更精準、更安全的智慧駕駛。

展廳內,一個模擬駕駛艙引起記者的興趣。據介紹,這是基于5G高帶寬低延時優勢研發出的5G“云代駕”功能應用。“乘客乘坐無人車時,遇到緊急情況,可一鍵呼叫并授權,技術人員在駕駛艙通過遠程操控解決問題。”張道偉說,這項功能在北京等地已有實際應用。

未來怎樣發展?

上下游產業經濟體量將超10萬億元

從牌照發放到正式上路,成都首批無人駕駛測試已有1周多。成都高新區新經濟發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測試總體時間預計18個月,主要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即目前正在進行的不載人測試。第二階段,待每輛車完成1000公里的測試里程后,再開展載人測試和商業化示范運行。第三階段,將開展無駕駛人測試。

上述負責人說,按照進度,無人公交車有望在成都大運會期間上線試運營。目前設計的兩條線路中,一條為廣都站—中德英倫聯邦站—陸肖TOD站,這意味著,成都市民將有機會乘坐第二測試階段的自動駕駛公交車,直通大運會場館。

智能網聯汽車不僅是一種交通工具。一輛“單車智能+網聯賦能”的智能網聯汽車集合的是汽車制造、大數據等技術。

“自動駕駛和車路協同在成都乃至四川尚屬技術應用的空白領域。”杜雨表示,智能網聯汽車具有龐大的產業規模,未來涉及的上下游產業經濟體量將超過10萬億元。近幾年在關鍵部件,如激光雷達、自動駕駛算法領域,國內已涌現出大量初創企業。在成都,也有中科創達、福馬智行、迪立科技等企業。

責編:張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