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數字化賦能精準治理 上海“云路中心”漸入佳境

2022-03-21 11:00:00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官網

作為跨越黃浦江的交通主干道,上海楊浦大橋自1993年通車后始終發揮著重要通道作用。今年,楊浦大橋迎來了一個“孿生兄弟”——被“數字孿生”技術“克隆”的全數字大橋。

這個“孿生兄弟”如何而來?上海市道路運輸事業發展中心(簡稱上海市道運中心)科技信息科科長姚穎東介紹,大橋通過設置交通感知設備約10類200套,形成了5萬余個靜態設施設備空間管理單元。這些數據依托神經元系統,通過數字孿生、邊緣計算等技術手段,被傳輸到已經初步建成的上海市道運中心“云路中心”平臺,在云端形成了“孿生的橋”,實時顯示大橋的“生命體征”。

據悉,上海道路總里程已達1.8萬公里,路網密度全國領先,傳統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交通管理需求。去年下半年以來,上海市道運中心全力打造“云路中心”專項工程,推進道路運輸行業數字化轉型,賦能城市交通管理。

智能巡檢精準實時

今年1月,智能巡查設備在每日例行養護巡查中發現,楊浦大橋主橋下游側2號車道瀝青面層有一條長2.8米、寬0.2厘米的縱向裂縫,即刻自動派單至維修人員,在最短時間內修復裂縫,真正實現了“即壞即修”。

楊浦大橋日均車流量約12萬輛次,是上海市重點監管的路段。除了全方位的“孿生”,“云路中心”還承擔了“體檢醫生、手術醫生和保健醫生”的職責。

“楊浦大橋布設了17類1100多個結構安全數據感知點,實時監測風速、風向、溫度、振動等環境數據,監測橋梁自身應力應變、結構溫度、振動、索力、變形和位移等結構狀態數據。”上海城建數字產業集團城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周哲峰指著不停變化的顯示屏介紹,全橋共設有5大類120多項結構安全指標。

所有指標點均通過“數字孿生”編碼自動匹配三維空間位置,通過神經元智能分析模塊實時計算指標分值,通過紅黃綠顏色管理實時反饋橋梁指標的監測數值。紅色表示大橋“生病”(超限制警告)、黃色代表橋梁出現了亞健康情況(超閾值提醒)、綠色則為健康。

傳統人工巡檢僅靠人眼觀察,因為氣候、巡檢人員經驗以及道路等實際情況,難免造成各種誤差,而“數字孿生”技術排除了各種客觀因素,可做到精準、實時。據預估,“數字孿生”可節約維修費用10%到20%,并有效減少封路等“休克性維修”,有效緩解因施工帶來的道路擁堵情況。

10余個運用場景上線

一座具有神經元感知體系的大橋開啟了上海交通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新紀元。在其他領域,“云路中心”也能發揮作用。去年下半年,“云路中心”建設被上海市道運中心提上議事日程,目前已有10余個運用場景上線。據上海市道運中心主任錢國輝介紹,“云路中心”涵蓋道路運輸9大業態和道路設施管理、運輸服務管理、安全動態監管、靜態交通監管4大核心領域,是道路運輸管理的“智慧大腦”,實現了交通運輸管理部門“觀、管、防”的實時監測,讓交通“一網統管”。

“云路中心”的啟用實現了交通運輸業務全流程管理。在設施日常養護管理方面,“云路中心”積極推廣應用車載視頻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病害前端智能感知識別、自動派單、自動審核的全流程閉環管理。對于道路設施,“云路中心”結合定期檢測數據、日常養護病害數據,基于養護預測分析模型,獲取路況預測和維養建議,實現養護工程方案決策最優化。

“云路中心”也為搭建應急、執法聯動平臺提供了技術支撐。一旦發生違禁事件,感知設備在2秒內就能將違禁車輛車牌號、闖入時間和照片等數據推送給“云路中心”,進而將違禁車輛的實時情況推送給交通執法和交警部門,為聯動執法提供信息支撐。在升級市民出行體驗方面,“云路中心”不斷拓展“預約停車、錯峰共享、停車繳費”等重點應用場景,目前已實現全市32家醫院停車預約服務,總計提供1022個預約泊位,受到廣大車主的歡迎。

責編:張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