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提出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農村家電更新行動、實施家具家裝下鄉補貼和新一輪汽車下鄉,促進農村居民耐用消費品更新換代”。政策出臺后很快引發社會關注,特別是“新一輪汽車下鄉”引發熱議。隨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也發布通知,要求各生產企業統一申報適應農村消費特性的新能源汽車下鄉車型。
從2008年國務院推出“家電下鄉”政策,到如今的“汽車下鄉”,變化的是下鄉的商品,不變的是惠農強農的初心。十多年前,在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企業和消費市場造成沖擊的背景下,“家電下鄉”政策的推出在拉動消費、擴大內需、刺激生產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而此次“汽車下鄉”,面對的是農村居民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以及消費結構從追求數量到追求品質的轉變,目的是為了更好滿足農村居民消費需求,改善農村出行條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暢通雙循環助力。
落實好“汽車下鄉”政策,不僅要考慮到汽車在鄉村地區的銷售,還要考慮到駕駛、保養等一系列現實情況。雖然當前農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但與城市相比,農村居民的購買能力仍然較低。現實中,除了買車費用之外,還有購置稅、保險等各種其他費用,導致一些農村居民買車的意愿并不強烈。再者,一些農村缺少年輕勞動力,留在農村的大多是老人,他們不愿或不能去學習駕駛,即使買車了也很少有人去開。此外,汽車是消耗品,雖然優惠政策能降低農民的買車成本,但后續維修保養也是不小開支,尤其對一些經濟收入不太高的農民來說,養車成本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在面臨諸多現實制約的情況下,要打開“汽車下鄉”新局面,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福利,還要多方聯合發力。
不同于城市更便捷的交通和更多樣化的用車需求,農村道路相對來說條件會差一些,有些道路崎嶇不平,有些村道比較泥濘,除了載客,日常運貨等情況也更多,因此農村用車更講究經濟性和實用性。對汽車生產商來說,就需要從農村實際情況和農民切實需求出發,開發推出適應鄉村消費特點的汽車。不但要保障汽車質量穩定可靠、結實耐用,更重要的是性能要適合農村。比如,可以主推空間較大的輕型汽車和小貨車,讓農民方便開車出行或運輸農產品。在此基礎上,還要結合鄉村綠色發展需求,把更多品牌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汽車產品推廣到農村地區,并在帶動農村相關產業發展的同時,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鄉就業。需要警惕的是,要堅決防止不顧農村居民實際消費需求,把城市淘汰的、過時的汽車推廣到農村。這不僅違背了政策惠農強農的初衷,是一種欺騙消費者的行為,也會損傷農民購車積極性、影響農民消費需求,從長遠來看不利于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
好政策要得到真落實,政府部門需要結合地方實際不斷完善相關配套政策。要提高下鄉汽車的產品質量,加強宣傳推介和售后服務的全流程、全周期、全鏈條監督管理,開辟下鄉產品專門投訴通道,切實加強對鄉村消費者群體的權益保護,防止不良商家鉆政策空子欺騙農民。對購車之后的養車問題,不能全交給農民。政府要更多針對鄉村地區交通、互聯網、充電加油、維修保養、物流配送等基礎設施和服務的短板瓶頸,出臺相應配套扶持政策,并延長相關服務,以減輕農村家庭養車負擔,從根本上提升鄉村家電和汽車消費體驗及購買意愿,把農村消費潛力變為實際需求。
買車對一些農村家庭來說,也是一件大事。農民朋友在選購汽車時也不妨多想想、多問問。購買前,要合理評估自己的家庭經濟狀況,以及對汽車的需求程度、需求類型,做到理性消費。既不能貪圖便宜盲目跟風,也不必為了在鄉親們面前掙面子,“打腫臉充胖子”,而要合理統籌收支情況和家庭需求,把錢花在刀刃上。在開放透明的市場環境下,農民朋友也一定要擦亮“雙眼”,保護好自己的權益,認清正規生產廠家。同時,可提前在網上做好詢價功課,做到心中有數。農村適齡老人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學習駕車技能,讓購置的汽車物有所值、物有所用。
責編:張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