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駛在公共道路上的無人駕駛車輛 成都科技融媒體中心供圖
車頂及兩側裝有多個藍色圓柱形裝置,車身上印有成都“自動駕駛測試”的LOGO,LOGO由大熊貓演化出的“成”與中國印形式的“都”以及綠色竹子組成……這是由成都高新區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高新電子信息公司)聯合百度阿波羅智行信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度Apollo)在新川創新科技園共同打造的成都5G智慧城智能駕駛一期項目。
連日來,在新川創新科技園智能化改造后的公共道路上,12輛智能網聯汽車正式上路,開展L4級別的自動駕駛和車路協同測試。
當下,成都正在加快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并提出打造“3+4”應用場景,這其中就包括5G智能制造集群、智能駕駛等在內的智能制造,城市級智慧交通車路協同示范應用系統等在內的智慧交通。聚焦智慧交通領域,成都成功入選了智慧城市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第二批試點城市。12輛智能網聯汽車正式上路測試,標志著成都正闊步邁入“智能汽車時代”。
安全精準 打造一體化車路協同體系
走進新川國際會客廳,巨大的“成都5G智慧城智能駕駛運營監測平臺”電子大屏十分醒目。屏幕上,項目范圍內的道路、測試車輛行動軌跡、數據等實時情況一“幕”了然。
“我們在車身上搭載了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等多種傳感器,就像人的眼睛,使得車輛能夠及時、準確地捕捉周邊環境,通過融合感知算法,對傳感器采集的數據進行AI處理并形成行駛決策,最后讓自動駕駛車輛執行相應的操作。”百度智能交通四川業務部副總經理杜雨舉例說,當前方出現障礙物或行人,無人駕駛車輛能立即避讓或停下,“搭載了激光雷達的無人駕駛車輛可以感知260米范圍內的道路情況。”
“聰明的車”還需要“智慧的路”。據高新電子信息公司成都5G智慧城智能駕駛項目負責人譚欣介紹,前期已對雙向60公里的道路以及35個路口進行了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安裝各類路側設備超過500個,其中更包含有激光雷達、高清攝像頭、RSU(路側無線通訊設備)、RSCU(路側計算單元)等先進傳感器、通訊和計算設備。
“聰明的車”連接“智慧的路”,再加上“后端云控管理平臺”這個“智慧大腦”,構成了“車-路-云-網-圖”一體化的車路協同綜合感知體系,最終實現比人更精準、更安全的智慧駕駛。
引領發展 填補全省自動駕駛空白
從牌照發放到上路測試,成都首批無人駕駛測試開展已近一個月,目前各項測試數據已達到預期目標。“去年4月項目正式啟動,從示范范圍劃定、申報到道路基礎設施改造,從車輛封閉測試到相關牌照申報,我們完成了從研發測試到商用落地全周期所需的基礎設施和示范應用環境建設。”譚欣介紹,此次開展的測試不僅填補了成都乃至四川在自動駕駛和車路協同技術應用領域的空白,也將對成都未來智能網聯產業的發展起到引領和帶動作用。
據悉,此次自動駕駛車輛的測試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在新川片區的公開道路上進行L4級別的自動駕駛和車路協同測試,為不載人測試;第二階段會將測試范圍進一步擴大,同時申請展開載人測試和商業化的示范運行;第三階段將申請無駕駛人的自動駕駛測試,包括通過5G云代駕這種方式接管車輛。
目前,成都已成功入選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第二批試點城市,同時,成都正大力引入智能網聯產業相關人才和優質企業進行補鏈、強鏈,吸引不同類型的智能網聯企業落地,帶動產業發展。
隨著首批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車輛正式上路,成都智能網聯產業正蓄勢待發。
責編:張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