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輕災害風險 保障公路出行安全

2022-05-13 15:31:00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公路交通防災減災救災提出新的要求。交通運輸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總體要求,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責任擔當,采取了一系列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切實保障了公路出行安全,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開展災害風險普查 摸清災害風險底數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就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明確九項重點工程。其中,實施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掌握風險隱患底數為九大工程之首,國務院專門成立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推動該項工作。

交通運輸部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成立部普查領導小組,制定管理辦法,建立工作機制,強化技術支持,發動全行業積極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公路承災體普查工作。按照國務院普查辦工作要求,在今年4月底,全面完成了數據采集和匯交任務。經統計,公路承災體普查完成全國各類公路調查里程達513萬余公里,采集各類數據457萬條,普查進度和數據質量均位于各行業前列,得到了國務院普查辦的高度認可。

這次公路承災體普查在公路養護年報數據基礎上,對公路路線、橋梁、隧道共計425萬條基礎設施數據進行了補充完善,重點補充調查了抗震設防等級和防洪標準等指標,此外還新采集了高邊坡基礎設施9萬余處,重點調查了高邊坡的類型、位置、高度等基本信息和排水、防護設施等信息。本次普查還對公路沿線崩塌、滑坡、泥石流、沉陷與塌陷、水毀等5類災害風險進行了重點調查,調查包括災害點位置、范圍等基礎信息,各類災害歷史發生時間、處置情況、道路斷通情況及危害程度等信息,以及災害發育程度、結構物破損情況等現狀特征,根據這些信息,形成災害風險等級評估。據統計,共采集災害風險數據22萬余條,初步形成了公路行業災害風險數據庫,掌握了自然災害風險分布,為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撐和有效指導。

公路行業擁有一支日常管理養護隊伍,熟悉各項屬性信息,了解自身管養路段的風險點和薄弱處。這次普查,交通運輸部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將現場數據采集任務交由基層日常管養隊伍完成。通過科學制定技術指南、合理簡化調查項目和評價指標、圖文并茂給出正誤示例,并加強技術培訓和指導,基層人員快速掌握了填報要素,有效保證了普查進度與質量。普查形成的標準技術體系和人才隊伍,為自然災害防治奠定了堅實基礎。

強化防治措施 提升災害防治能力

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工作思路,交通運輸部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擴大資金投入,科學開展公路災害防治,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災減災舉措。

防控災害風險源頭。倡導“地質選線、環保選線”的新理念,在路網規劃和可行性研究階段,加強對路線走廊帶的災害風險評估,從源頭上發現公路災害,嚴格設計審批,盡可能通過繞避和有效的工程措施防治公路自然災害。

提升工程防治水平。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研究,充分發揮科技對防災減災工程的支撐保障作用。近年來組織開展數十項災害防治相關課題,深入探索公路自然災害形成機理,完善災害評估和監測預警技術體系,公路自然災害防治技術水平明顯提高。

科學開展防治工程。采取先試點后推開和典型示范工程的方式,在國省干線公路自然災害頻發路段,增設和完善災害防護設施,對公路邊坡、路基、橋梁的構造和防排水設施進行綜合處置。同時組建技術專家組,對防治工作進行跟蹤研究,提供技術咨詢,指導全國公路自然災害防治工作的規劃、設計、實施等工作。

加強養護管理措施。堅持將公路自然災害防治與日常養護管理工作緊密結合,總結規律,制定措施,著力構建公路自然災害防治長效機制。要求各地切實加大公路自然災害隱患排查治理力度,在每年汛期,根據災情預警和各地受災情況,派出工作組幫助開展公路抗災救災。

通過一系列防災減災舉措的持續推進,全國公路防災減災能力顯著提升。G50滬渝高速公路石忠段地形地質條件復雜,僅20公里路段就發育有崩塌、滑坡、巖溶等多處不良地質,頻繁發生的災害給公眾出行安全帶來極大威脅,2017年以來,當地交通運輸部門牢固樹立安全理念,建立“三級聯動”巡查機制,同時開展災害防治和高風險邊坡監測,及時發現并治理該路段邊坡隱患點7處,有效減輕了該路段的災害發生頻次和嚴重程度,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出行安全。

類似這樣的典型案例不勝枚舉。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全國累計處置公路沿線災害路段3萬余公里,公路沿線自然災害發生率大幅降低,易發、多發勢頭得到有效遏制,自然災害防治能力逐漸增強。

推進儲備中心建設 強化公路應急體系

交通運輸部持續推進國家區域性公路交通應急裝備物資儲備中心建設。截至去年年底,河南、四川等省(區)14處國家區域性公路交通應急裝備物資儲備中心已投入運營。國家公路應急儲備中心的建成使用,有效提升了公路應對重特大突發事件的能力。

2014年以來,在金沙江白格堰塞湖處置、京昆高速公路雅安段姚河壩大橋垮塌、“7·21”河南鄭州特大暴雨洪澇災害等重大突發事件處置過程中,國家公路應急儲備中心的大型專業搶通裝備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撐了應急處置。儲備中心配備的新型專業裝備和形成的實戰工法,為地方公路應急能力建設提供了積極有益借鑒,示范引領效果顯著。地方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會同發展改革部門積極編制地方公路應急儲備體系規劃,強化應急保障能力建設,現已基本形成國家、省、市(縣)三級公路交通應急儲備保障體系,保障體系逐步健全。

今年4月,交通運輸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印發了《國家區域性公路交通應急裝備物資儲備中心布局方案》,在原布局方案的基礎上加密布點,重點加強對災害易發頻發區域、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和重點經濟發展區域的覆蓋輻射。明確到2025年,儲備中心將實現高質量發展,形成更加統一、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協同、更可持續的公路應急儲備體系,形成“6+30”國家區域性公路交通應急裝備物資儲備中心體系,進一步夯實公路交通抗大災防大災基礎,筑牢維護社會秩序和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屏障。

責編:張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