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文(右)生前工作照。(照片由市公安局提供)
越是節假日,越是忙碌時。今年“五一”假期,王炳文答應家人回家吃一頓團圓飯,當豐盛的飯菜擺上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上這頓團圓飯時,卻已是晚上快9時了。
“這么多年,我們都習慣了,團圓桌上要么缺席,要么來晚的總是他。”王炳義是王炳文的弟弟,從哥哥當上警察,他們哥倆見面的次數是越來越少,“5月1日那天,是今年過年后,我們一家人的第二頓團圓飯,想不到竟成了最后一頓團圓飯……”
“在我的腦海里,童年時光陪伴我的只有媽媽。爸爸對于我來說,天不亮就走,下班沒點兒。每次見他,都疲憊得眼睛通紅。他真的是把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回憶起父親,女兒王婷婷淚如雨下。
55年,是王炳文生命的長度;39載,是他從警的生涯。從指揮交通的普通交警到出任濱海新區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隊黨委副書記、副支隊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舍棄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堅守在交警這個崗位上,王炳文用自己的故事,解讀著平凡歲月里不凡的人生價值──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不分晝夜在馬路上現場調度;抗洪救災現場不顧危險沖在最前;直到去世前,他依然奮戰在守護道路交通安全第一線。猶如一盞信號燈,王炳文用生命之光為人民群眾護航引路。
紅燈,是他生命最后的時刻
當疫情防控遇上“五一”假期,王炳文忙得像陀螺一樣停不下來。究竟有多忙?從他駕駛的汽車儀表盤上可以找到答案。
從家到單位的距離只有20公里,而他每天行駛超過100公里,60多公里的巡查里程,見證了王炳文為守護一方平安的“認真勁”。
“他總是開著自己家的車,在路面上轉。”身邊的同事都知道,若是在單位看不見王炳文,他準是在路面上。王炳文的第一輛座駕在行駛30萬公里“報廢”后,新車才買了一年,就已經行駛4.5萬公里。他常說“崗位跟著問題設,勤務跟著流量走,開自己的車巡查,能看到大家的工作狀態,方便及時發現問題,指出問題”。
“找他匯報工作只能趕在中午,有時他邊吃飯邊看文件,飯吃完后,顧不上休息,就又上路巡查去了。”郭金鵬是濱海新區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隊趙連莊大隊副大隊長,趙連莊大隊也曾是王炳文工作過的地方,這個設在鄉村的交管大隊,一直保持著“能吃苦、能戰斗、能奉獻”的優良作風,“王隊在的時候以身作則,幫我們打好了地基,這些好的作風就是從那時沿襲至今。他經常對我們說,交警就是要把根扎在路面上,只有在路面上才能掌握第一手情況。”
干起工作就像“拼命三郎”,其實,在“五一”假期前,王炳文的身體就已經亮起了“紅燈”。連續幾天流鼻血,經檢查確診為因鼻竇腫物導致骨頭凸出刺破血管所致,醫囑明確要求立即手術,可他怕耽誤工作,“假期快到了,安保任務重,等忙過再說。”從醫院出來后,拗不過丈夫的妻子,只能“放”他回單位。
5月4日上午,在開展交通管理督導檢查期間,王炳文突感胸悶不適,后因病情加重被送往醫院搶救。當日13時29分,雖經全力搶救,他的心臟卻再也沒有跳動起來。
綠燈,是對他業務能力最好的概括
因為總在路面上,所以在任何考驗面前,他都能披荊斬棘,一路綠燈。“把任務交給炳文,心里絕對踏實。”痛失好搭檔,濱海新區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隊支隊長陳剛猶如失去了“左膀右臂”,“面對急難險重任務,炳文總有一股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敢想敢干。”
津塘四號路作為天津港貨物集疏港口的重要道路,承接著“港、產、城”融合的重要角色,日均車流量達到5萬輛次,高峰小時車流量高達1萬輛次。如何降低交通風險?王炳文一次次實地勘察調研,高峰期出行是怎樣的路況?平峰時段又是什么樣的出行路況?他每次選取不同時間段,親身體驗,從駕駛員的需求出發,用腳步丈量路途,改造方案在腦海里漸漸明晰,他又馬不停蹄地推動落地。奮斗的汗水不會被辜負,道路改造后,試行期伊始就看出效果,擁堵率降幅達50%至70%,事故發生率也下降了50%。
濱海新區承擔全市大量危化品的倉儲和運輸,作為一方平安守護者,王炳文和戰友們肩上的擔子可想而知有多重。“去年,我們接到轄區一家企業的求助,他們要將長30多米,高五六米的罐裝液體從天津港運到公司,是王隊帶著我們一個又一個點位去看、去測量。制定出方案,王隊的任務就算完成了,可在實施的過程中,他一直和大伙兒在一起,兩個夜晚,全程跟著,直到罐裝液體安全抵達點位。”濱海新區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隊港北大隊大隊長郝連勇說,王炳文就像“定海神針”,在風平浪靜的時候似乎并不凸顯,一旦有驚濤駭浪襲來,越發巍然挺立,展現平波鎮浪的力量。
數字見證擔當。王炳文在任期間,大力推動開辟3條總里程為42.7公里的危化品運輸專用車道,施劃交通標線14.18萬延米,安裝提示標牌127面,實現“專道專車專用”。危化品專用車道開通6年以來,保持著交通事故率為“零”的紀錄。
黃燈,是他心中始終閃爍的“警”燈
交通出行關系千家萬戶,而交通警察又掌管著道路交通違章處罰權,這難免會出現有人想“走后門”、把罰單“一筆勾銷”的情況。
走上領導崗位的王炳文就遇到過親友前來請托。張金芳是王炳文的弟媳,好朋友因駕駛摩托車違反交通規則,找到了張金芳,本以為不是什么大事,又與王炳文關系這么近,她將朋友的事攬了下來,沒想到被王炳文一口回絕,“我印象特別深,他跟我說,處罰不是目的,是為了警示。如果這次縱容了違規行為,今后遇到同樣情況還怎么能理直氣壯地去制止。”心中閃爍“黃燈”,時刻警醒自己永葆廉潔,王炳文以一身正氣帶動和影響身邊人。
“過去,我們在一起工作,他是管法制的,各種事故卷宗都要經過他的手。剛正不阿、秉公辦事,他是大家伙兒公認的‘鐵面無私’。”作為老領導,已經退休的原濱海新區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隊大港支隊支隊長王偉,既見過王炳文面對人情請托“不近人情”的一面,也感受過王炳文為了讓每一本案卷都經得起時間和法律的檢驗,嚴把關、敢碰硬、敢較真的勁頭。“知道他要求嚴,民警都怕給他報卷。可就是因為他的標準高,我們支隊給上級單位報送案卷,從未被退回,我們還作為全市先進典型被通報表揚過。”王偉說。
埋頭苦干、認真做事,寧愿一生無名,也要“燃盡生命”。王炳文以信仰之光照亮奮進之路,他的信仰來源于哪里?正如27年前,王歡與王炳文結緣,“我是王叔叔資助過的孩子,父親去世后,母親又沒有工作,是王叔叔一直幫扶我們,讓我們走出困境、迎來希望。”王歡忘不了她收到的那封寫滿鼓勵的匿名信,署名為“我是一名共產黨員”。
從找到好心人的那刻起,王歡立志要做像王炳文叔叔那樣的人,能給人帶來光和熱。如今,已經成為一名交通輔警的王歡兌現了當初的誓言。
王炳文走后,他的精神激勵著曾經并肩作戰的戰友們勇往直前,將“平安交通”進行到底。
責編:石蕾 實習生范志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