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殷囑托回響在耳畔,成為前行的動力;機制探索腳步持續加快,“156”鄉村建設工作機制應運而生;打造一批“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著力提升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車輪滾滾向前。
三元區小蕉村正在打造休閑旅游鄉村。林文斌攝
在三明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一幅端上“綠飯碗”,吃上“生態飯”;留住美麗鄉愁,共筑幸福村居“美夢”;打造特色產業,鋪就致富“好前景”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綠飯碗”
村民腰包鼓起來
遠望,青山巍巍,白云輕移,環繞山間。近觀,碧水悠悠,鴨鵝魚蝦,游戲水中。這是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映入游人眼中的畫面。
在村民黃清財眼里,??诖宀粌H越來越美,游客也越來越多,村民們的腰包更是越來越鼓。
村民過上的安逸紅火日子,得益于??诖遄吆蒙鷳B路,讓百姓端上“綠飯碗”的拳拳初心。
把綠色夢想扎根于眼前的生態福地,福建??诜窒砩鷳B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徐良輝把這里種植出來的臍橙取名“清語橙”。
“青山綠水謂之‘清’?!毙炝驾x說,4年前,有著多年農業種植銷售經驗的他,跑了許多地方考察種植基地后,一眼看中這里的山水。常口的水土有機質高達5.0,種高端臍橙再合適不過。徐良輝迅速從村里盤活800多畝土地,種上了紐荷爾橙、紅美人等品種,還通過電商推銷全縣的農產品,銷售額已超千萬元。
在家門口,村民不僅吃上了“生態飯”,更是嘗到了好空氣可以賣錢的甜頭。去年5月18日,市林業局給??诖逦瘯l出了全國第一張林業碳票,上面清楚寫著村里3197畝林地,在過去5年間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為12723噸。
高唐鎮副鎮長、常口聯村黨委書記張林順表示:“去年的村財收入,從碳票上就增加了14萬元。”這是??诖逯μ紖R改革,讓“好空氣也能賣錢”努力的成果。持續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常口村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林業碳匯、森林康養、度假旅游等綠色經濟,去年,??诖寮w經濟收入就達145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2.9萬元,比1997年分別增長48倍和12倍。
將樂縣??诖宓拿利愅懽儯侨髹`行綠色發展理念,積極創建國家森林鄉村,探索“林票”“碳票”等生態產業化實現路徑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三明市依托生態底色、立足群眾視角,逐步形成了“原生態、低成本、有特色”的鄉村建設理念。
堅持“留白、留綠、留舊、留文、留魂”,彰顯鄉村獨特風貌;著重從村民反映最強烈、最突出的問題入手,達到“花小錢辦大事”的效果;統籌考慮建筑風格,將紅色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等優秀傳統鄉土文化要素融入鄉村建設,彰顯地域特色……如今,三明市所堅持的美麗鄉村建設理念已由紙上躍進現實,一片片沃野,儼然變成令人向往的詩意田園。
“鄉愁濃”
村居生活美起來
仲夏時節,走進將樂縣萬安鎮萬安村,四周群山環繞,道路平坦整潔,農家樓房白墻藍瓦,穿村而過的安福口溪水緩緩流淌,河邊的紅旗公園里老人小孩歡聲笑語不斷。
藏匿于美麗鄉村一隅,曾經的吳厝地村民,也在此安然享受著村居的幸福生活。
曾水興是吳厝地村的老支書,記憶中,村莊地處偏遠、生態環境脆弱、交通不便、空心化更是嚴重。2005年,一場洪災,讓萬安鎮吳厝地村等多個村莊一夜之間變成汪洋。“那時,很多村民被困,道路、房屋損毀更是嚴重,村民們一度很絕望?!痹d回憶道。
“重建美好家園,還給村民美好生活”的號角隨即吹響,再啟新程,萬安鎮立即將受災嚴重的吳厝地村,整村遷建至集鎮所在地萬安村的下瑤小區和翔安小區。
400余戶1900多人被安置,村民不僅融入了新村,更享受到了互助與關愛。村民口中的關愛,是萬安鎮加強黨組織建設,整合翔安社區、萬安村、吳厝地村、正溪村成立黨建聯盟,實現服務“零距離”“零漏戶”和“零死角”,構建和睦友善新型農村社區的結果。
81歲的村民聶石松,看著村里的變化,每天總是笑瞇瞇的:“如今,村莊干凈了,大伙生活好過了,鄰里之間也總能互幫互助。”
環境變美、鄰里和睦,產業也逐漸興旺。近年來,依托日益完備的基礎設施、良好的生態環境、便利的交通條件,溫氏、金森等企業相繼落戶萬安村,“一鴨一樹一菜一米”的特色農業產業格局逐漸形成,共解決就業500余人、帶動農戶700余戶。
在萬安村黨建引領機制下,“萬安”一名所寄托的美好愿景,正逐步變為發展實景。在全市,立足解決“九龍治水”“多規沖突”“有新房沒新村”“重建設輕管護”等問題,實施“一把手”工作推進、“一張圖”規劃先導、“兩統籌、兩統管”農房規劃建設管理,形成鄉村建設合力,留住濃濃美麗鄉愁的故事在不斷上演。
以美為令,向美而行,演繹山鄉巨變!放眼望去,全市鄉村仿佛按下了“美顏鍵”,成為令人向往的“詩和遠方”。
“興產業”
鄉村事業甜起來
根植綠色理念,涵養“詩意棲居”,打造生態保護型、整村遷建型美麗鄉村,是三明市培育出的其中兩種風格各異的鄉村建設模式。
不搞齊步走、一刀切,實現多元化發展,造福廣大人民群眾,近年來,三明市不斷解鎖出更多凸顯特色的“興產業”鄉村建設模式,讓鄉村事業進一步甜起來。
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因擁有明清典型古建筑39座圈粉無數,成為了新晉“網紅打卡地”。以文化鑄魂,打造鄉村“軟實力”,是桂峰村成為文化傳承型美麗鄉村的“法寶”。依托明清古建筑群,探索“鎮村主導、群眾主體、企業主力”運轉模式,成立傳統村落保護理事會,打造蔡氏名人館和研學教育基地……一個又一個扎實的舉措,構筑了桂峰村獨特的歷史文化韻味。
在泰寧縣大田鄉最早建立紅色政權區域之一的大田村,正煥發著紅色優勢。按照“以紅為本、以古托紅、以綠襯紅”的發展思路,大田村把途麓文旅康養生態莊園項目和中央少年紅軍文旅小鎮建設項目相結合,打造了紅色研學、紅色主題民宿、紅軍食堂等業態產業。紅色文化在這里不斷得到綿延傳承。
這一頭,桂峰村、大田村用“文化魂”,讓內生動力強起來。另一頭,沙縣區夏茂鎮俞邦村,正創立推廣“尋味俞邦”“俞生有禮”系列品牌產品,發展小吃、文旅等特色產業,打造產業融合型美麗鄉村。
村民俞秀英就搭上了這班產業興旺的“順風車”?!拔以谶@里開了個烙粑攤,旺季時,每天能賣2000多元?!奔t火的鄉村游讓俞秀英賺上了“旅游錢”,也給村民帶來了更多可觀收入。
在三元區列西街道小蕉村,臺灣建筑師蔡幸爵則瞄準了休閑旅游的商機。“小蕉村是個千年古村,村子周邊分布著宋、元、明、清的古窯址。我們希望能‘活化’小蕉古窯址文化,讓村莊發展更具生命力?!爆F階段的蔡幸爵正規劃著搭建海峽兩岸陶文化交流基地及蕉嶺星空營地。深入挖掘陶文化內涵,打造休閑旅游鄉村,在新模式中,小蕉古村獲得新生,一條良性循環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同樣有著悠久歷史的沙縣區鳳崗街道東山村,也在保護開發中煥發新的活力。遵循“修舊如舊、傳承歷史、完善功能”原則,東門歷史文化街區在改造中注重保護原始建筑風貌。如今,漫步在沙縣區東門四巷,街巷煙火氣息濃郁,娛樂休閑、旅游驛站、小吃明檔等配套設施多樣,帶著歷史的厚重,東山村迎接著脫胎換骨的新生。
一個理念,五項機制,六種模式,在奮力譜寫山鄉巨變美麗篇章中,一幅“有產業、有顏值、有鄉愁、有活力、有福祉”的生動圖景,在三明漸行漸近。逐夢沃野繪就山鄉巨變錦繡畫卷,我市還將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努力讓廣大農民群眾過上高品質現代化的農村生活。
原標題:《三明:創新“156”工作機制 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責編:張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