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科技協同國際創新論壇舉行,“老話”引起探討:智慧城市 應讓城市更“安逸”

2022-12-12 15:03:00 來源:人民網

觀點1

建設智慧城市應該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解放市民的“體力”,第二個層次是增強市民的“智力”,第三個層次是讓市民的生活和工作安心安全安逸,達到“身心愉悅”

觀點2

智慧交通以及智慧建筑、智慧醫療、智慧物流等,都是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硬件”基礎設施,與此同時,數據的監測感知和實時捕捉等“軟件”也同樣重要

觀點3

既要充分發揮現有的人才優勢,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又要利用資源稟賦,引進和培育更多創新型人才,為建設更加智慧的城市打下堅實基礎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12月10日下午,首屆科技協同國際創新論壇在成都舉行。在圍繞“建設智慧城市”展開的圓桌對話中,這句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老話”,卻成了大家首先達成的共識——建設智慧城市,應聚焦美好生活,讓城市更“安逸”。

圍繞這個話題,宜賓市副市長薛慶、內江市副市長陳建軍,同日本工程院院士任福繼、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陳維榮、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發展咨詢部主任肖國華進行了探討,既有新理念,也有新招數。

聚共識 讓城市更加宜居

“成都有個說法叫作‘安逸’,這應該是我們建設智慧城市的主要目標。”任福繼說,建設智慧城市應該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解放市民的“體力”,第二個層次是增強市民的“智力”,第三個層次是讓市民的生活和工作安心安全安逸,達到“身心愉悅”。

任福繼長期從事人工智能領域研究,在他看來,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可以充分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逐步達到以上三個層次。“讓人工智能機器人去代替更多的勞作,可以實現第一個層次。”任福繼說,在此基礎上,人工智能還可以參與數據分析、報表整理和心理疏導等工作,幫助智慧城市達到更高的層次。

“建設智慧城市,我們中國的科技水平很高,國外往往也要請我們的企業參與建設。”陳建軍說,相對應的,在國外特別是一些發達地區,城市規劃建設更加注重市民的居住舒適度,這樣的理念也值得我們借鑒。

“讓環境更優美、城市更宜居,也應該是建設智慧城市的目標。”薛慶說,宜賓市正在為此努力,“我們將整個城市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不斷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他介紹,動力電池產業在當地發展較快,目前已經建成了這個領域的全球首個“零碳工廠”,正在積極建設“零碳園區”,未來還要努力向“零碳城市”邁進。

支實招 硬件軟件都要跟上

“我們走了很多地方,紅綠燈一等就等半天,剛過了一個紅燈,下一個又是紅燈。”陳維榮舉了一個身邊的例子,“智慧城市,就不應該是這個樣子。”

陳維榮來自西南交通大學,在他看來,打造智慧交通系統,應該是建設智慧城市的關鍵環節之一。“現在有很多技術手段可以實現。”陳維榮說,例如解決紅綠燈難題,就可以通過數字化手段把各類交通信息收集起來,對時間段、交通流量進行測算建模,在此基礎上把交通控制得更好更優。

“建設智慧城市,硬件、軟件都要跟上。”肖國華建言,智慧交通以及智慧建筑、智慧醫療、智慧物流等,都是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硬件”基礎設施。與此同時,數據的監測感知和實時捕捉等“軟件”也同樣重要,“在這個基礎上,還需要基于一些模式模型化分析預測的系統,例如建筑信息模型(BIM)、城市信息模型(CIM)。”

“人才是根本保證。”任福繼表示,在智慧城市建設中,信息化、智能化等科技創新,最終都需要人才來推動,所以沒有好的人才積累,智慧城市也難以建成。因此,任福繼建言,各地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既有的人才優勢,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等領域科技創新,另一方面要利用資源稟賦,引進和培育更多創新型人才,為建設更加智慧的城市打下堅實基礎。

編輯:張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