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水天上來,自青海一路穿積石,出炳靈,奔流不息,及至劉家峽大壩,在距水上約5公里處,曾經有一處重要的交通渡口——祁家渡口。
祁家渡口渡船
它依山傍水,風光旖旎,遠離村鎮,獨處大河一隅,渡口南岸為東鄉族自治縣董嶺鄉祁家村,北岸為永靖縣劉家峽鎮,距聞名遐邇的炳靈寺石窟約49公里,是臨夏回族自治州境內黃河之上的重要津渡,也是原國道213線跨越黃河的一個重要交通渡口,隸屬原甘肅省臨夏公路總段(現甘肅省臨夏公路事業發展中心)管轄。自1972年12月建成以來,利用擺渡承擔著國道213線甘、川兩省交通要道的通行。在劉臨北道開通前,這里是劉家峽通往臨夏的必經之地,使得曾經的國道213線也成為“坐船”最久的國道。
祁家黃河渡口
也許是喜歡水,故而對這個同根生源的渡口有著莫名的情緣。盡管不是擺渡人,可依然對她情有獨鐘,那靜謐、深邃、翡翠般碧綠而清澈的河水深深吸引著我。每每炎熱的夏天,最愜意的就是在徐徐清風中,暫時拋棄生活的煩惱,感受那回歸自然、人在畫中游的美好氛圍,享受這獨特的寧靜、安然與愜意。
深秋時節的祁家黃河渡口
劉家峽水庫湖面寬闊,兩岸地勢平緩,湖岸線長55公里,水面最寬處達6公里,到了祁家渡口水面突然收窄,常水期寬度為220米,正常水深60余米,最深處達85米。渡口過后,兩岸地勢驟然陡峭,形成了悠長的峽谷。峽谷不遠處,渾濁的洮河與清澈碧綠的黃河交匯融合,形成“涇渭分明”的黃綠雙色分界線,令人嘆為觀止,這便是著名的黃(河)洮(河)交匯景觀。煙波浩渺,碧色連天的“高峽平湖”景致吸引著眾多游人,站在渡輪上,美麗的水鳥盤旋于四周,飛馳的快艇從身邊急速掠過,濺起朵朵雪白的浪花,猶如置身于一幅絕美的天然畫卷中,讓人不禁心曠神怡,沉醉其中。
黃(河)洮(河)交匯景觀
祁家渡口于1970年開始修建,由當時的甘肅省交通運輸管理局測設設計,臨夏州交通運輸工程連(當時的臨夏公路總段工程隊)承擔土建工程。在劉家峽水庫建設初期,甘肅省交通規劃設計院曾于1967年、1969年、1971年進行了三次勘測設計,最初設想采用橋梁方案實現便捷交通的目的,但當時由于受資金、技術等限制,未能實現,從而改設成渡口。1972年底,渡口碼頭和路基初步建成,臨夏州交通局從劉家峽水庫航運站調配了所需的船只和人員,配備了160馬力拖船1只,木駁船2只,躉船2只,船員6名,生活用房959.2平方米,經過全體參建人員的不懈努力,于1972年12月正式通渡。盡管當時只是小小的渡船,但卻方便了兩岸交通,拉近了距離,溫暖了人心。
晨起薄霧,日落夕陽。渡口別有一番濃郁的鄉村集鎮氣息,碼頭周邊不乏熱鬧紅火的小商店、小飯館,小商販的叫賣聲此起彼伏,黃河鯉魚、小銀魚、茶葉蛋等土特產應有盡有,而等待渡運的各種車輛則整齊列隊,井然有序。
經過三十多年的歲月更迭,渡船隨著歲月日漸斑駁老舊,從最初的木駁船逐步升級為鐵駁船、機駁一體船、滾裝汽車專用船直至退出了歷史舞臺,從無名木駁船到“祁渡1號”“祁渡2號”“祁渡3號”直至“通達”號,從最初每日渡運各種機動車輛30余輛增至300余輛,從最初的木拖船到先進的全液壓操舵裝置,渡運時間也從近1個小時縮短至12分鐘左右,不但提升了航速,大大節省了通行時間,而且還提高了船舶渡運的安全性。
渡船剪彩儀式
通達號渡船
有渡口就有堅守渡口的人,大河岸邊有這么一群渡運人,一年365天堅守在渡口,甘當渡口守護人。白日,忙碌于車輛人流中,夜晚,除了拍岸的浪濤聲,只有那寂寂的河風與他們相伴。無論風霜雨雪,驕陽烈日,他們始終堅守在渡船上。一到冬天,手指和耳朵便會凍得紅腫皸裂。經年累月的風吹日曬,從不叫苦喊累,而是默默地堅守和付出。迎來渡往的航程,每一秒都記錄著他們劈風斬浪、服務過往車輛和群眾的一顆真心。
2009年9月19日,隨著總投資4200萬元的甘肅省國道干線公路上最后一座“渡改橋”工程、第一座鋼管混凝土公路橋梁——祁家黃河大橋的建成通車,徹底結束了兩岸群眾出行、車輛運輸依靠祁家黃河渡口長達38年的擺渡歷史,渡口完成了它無限榮光的使命,取而代之的是“一橋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祁家黃河大橋
順著祁家渡口陡峭的峽谷,遠遠就能看到黃河天塹之上一座橘黃色的大橋橫臥兩岸,昔日的渡口繁華散盡,現已成為臨夏地質公園的一角,渡口水域也建成了水上樂園。祁家黃河渡口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祁家黃河大橋是一座“三特”橋梁,全長248.06米,是甘肅省技術最復雜、科技含量最高的拱橋,也是當時西北最大跨度的上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作為國道568線(原國道213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僅是一座溝通南北兩岸的橋梁,更是一種傳承,一種精神,挺直鋼鐵脊梁,默默匍匐于大地,延續著渡口的使命,奉獻于社會,使黃河兩岸徹底結束了依靠擺渡晝通夜閉的歷史,實現了24小時全天候通車,交通量從最初渡運的30余輛/日增加至現如今的13000余輛/日。
猶如飛虹的祁家黃河大橋
祁家黃河大橋猶如是橫跨山間河流的飛虹臥波,觀覽世間變化,因為大橋所處的獨特位置,使得人站在上面環視四周,好似眼前有一種看山是山,看“海”是海的美麗錯覺,吸引眾多游人紛至沓來觀賞這里的美景。
祁家黃河大橋在修建時期,是甘肅省技術最復雜、科技含量最高的拱橋,也是當時西北最大跨度的上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祁家黃河大橋在2009年被評為甘肅省建設科技示范工程,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別榮獲甘肅省建設領域最高獎項“飛天獎”,甘肅省優秀勘察設計一等獎。
祁家渡口的渡船
在祁家黃河大橋的橋頭附近,有一座淺黃色的小房子,它就是臨夏公路事業發展中心劉家峽公路段的道班房,這里就是養護工人日常駐守的地方,里面堆放著養護工具以及停放作業車輛等,它是集公路養護生產和應急保障處置等多種功能。公路養護人員就是在這樣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
渡改橋,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也改變了渡運人為民服務的方式,更是改出了兩岸群眾的新生活,連起了致富路。改變的是腳下的路,不變的是公路人數十年如一日為民服務的初心和使命。曾經的渡運人,有的成了護橋人,有的成了護路人,傳承大橋精神,踐行公路人的使命擔當,日日夜夜默默地守護著大橋和公路,走過那激情燃燒的歲月。橋下滔滔的黃河依舊奔流不息,激勵著“護橋人”和“護路人”不斷前行,用滿身的信心和干勁,在交通強國建設的路上繼續拼搏奮進,砥礪前行。
臨夏公路養護人員正在機械清掃祁家黃河大橋路面
公路養護事業的發展歷程,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公路人前仆后繼的努力。祁家黃河渡口從建成到消失,不僅是歲月變遷的一個縮影,更是見證了甘肅交通建設的跨河交通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快速發展。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不經意間,山河萬物已偷偷換了容顏,中國的大跨度橋梁越建越多,交通也越來越完善,帶來的是越來越發達的經濟,擺渡已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那些承載著公路人成長與生活的交通記憶,被人慢慢淡忘。祁家黃河渡口終究成為了歷史,隱入塵煙中。在歲月的長河里,在壯美的山河之間,留下了永不磨滅的記憶,成為公路人無悔青春的見證!
原標題:《祁家黃河大橋“前世今生”的嬗變》
編輯:張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