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威海環翠區張村鎮利用地處城郊的優勢,依托里口山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在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鄉村風貌的基礎上,不斷培育民宿度假、健康養老、親子度假等旅游業態,不僅保護了綠水青山,更守住了“山水田園”的文化底蘊,成為深受市民和游客喜愛的近郊休閑娛樂慢生活目的地和綜合性度假旅游區。
綠色發展“換新顏”
近年來,遵照生態優先原則,秉承綠色發展理念,張村鎮科學規劃福德莊、劉家疃、姜家疃、王家疃4個自然村的發展方向,確立了“一核”“雙線”“多節點”發展布局。
“王家疃村定位為國學主題的親子文化村落,培育文化產業,優化生態環境;劉家疃村定位為戶外運動、休閑度假基地,打造高端民宿和輕戶外運動體驗產業;姜家疃村依托十八里擔架道紅色印記展館,打造紅色革命文化體驗區;福德莊村在保護現有膠東傳統民居及相關文化的基礎上,加入新功能、新業態,形成里口山鄉村旅游集散中心。”張村鎮黨委書記鄒偉說。
“以前我們村是工業村,20世紀80、90年代開辦了啤酒廠、電子管加工廠、網具加工廠,引進了藤椅廠、鑄造廠等。”劉家疃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杰增說,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村里遷出、關停了全部工廠,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道路硬化、電網改造,開通了自來水,建成了小型污水處理站和管網,全村生活污水統一收集處理,還建成了景觀帶、小游園等設施,全力發展觀光旅游,激發村民干事創業的熱情。
閑不住的村民李大姐,旅游旺季時常到村里的農家樂、菜館幫忙,干起活來不輸年輕人。“老了能領上退休金,干點活就有工資,有錢賺、吃喝不愁,這樣的生活我還能接著干10年!”她說。
地處里口山入口處的福德莊村,近年來,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不僅完成了基礎設施改造,還建設了草莓采摘園、開心農場、油菜花田等項目。隨著老村“換新顏”,游客越來越多,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村南側的張村河邊修建了濱河公園,南山上修建了環山路,環山路旁還有觀景平臺,通過提檔升級,我們為游客營造了更好的旅游環境。”福德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善友表示。
文化傳承為鄉村“留根”
在實施鄉村文化振興的過程中,張村鎮堅持以地域性傳統文化為根基,深度挖掘鄉村文化底蘊,讓優秀傳統文化為鄉村“留根”。
坐落在里口山下的王家疃村,有600多年的歷史。為了提升旅游品質,村里對老舊房屋回購整修,還請來中央美院的教授“操刀”設計。面對這個典型的膠東地區淺山區傳統村落,美院教授及其團隊精心設計,確定了“不搞大拆大建,不搞拆后復建”的原則,重點在整治提升和保護發展上下功夫,讓傳統風貌與現代生活共融共生。村里原有的老楸樹、柿子樹、核桃樹等全部保留了下來,如今這里已經成為“網紅”打卡點。
“為豐富游客體驗,我們還建設了休閑公園、荷花灣,新增綠化面積5萬多平方米,集中打造主題化的精品民宿群。”王家疃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向君說,隨著琴舍民宿、柿園民宿等精品民宿品牌逐步打響,從“一日游”到“多日游”,越來越多的游客在里口山找到了“家”的感覺。
為保護傳統文化,王家疃村還聘請了民俗文化方面的專家,對村子的發展脈絡、傳統文化進行研究分析、整合提煉,挖掘整理了256個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開辦的里口山鄉村美學堂公益教育基地深受孩子和家長們的歡迎。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針對王家疃村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熱點、焦點問題,不僅村干部入戶走訪,還實施“以獎促治”的長效管理機制,對推動鄉村旅游有貢獻的村民給予相應的物質、精神獎勵,激發老百姓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多年來,王家疃村獲得了全國美麗宜居村莊、全國鄉村振興示范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等榮譽稱號。
為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張村鎮每年定期開展大活報、健步走、廣場舞大賽、紅歌賽、太極拳展示等文體活動300余場次;依托鄉村美學堂、何長峰美術館、和合塾、十八里擔架道紅色印記展館、鄉村記憶館等文化陣地,不斷加強與高校、黨校、藝術團體和社會組織的合作;通過建設文化長廊、打造農家書屋和圖書角,收錄各類圖書萬余冊,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留下來”讓日子更好
一天一個小變化,一年一個大變樣。村里的變化吸引了大量年輕人返鄉。
“以前總想走出去,現在不這么想了。家里24小時有熱水,廁所、污水管道、電網、道路都改造了,收入也非常可觀,真是滿滿的幸福感。”回鄉創業的王家疃村村民劉俊彤感慨地說。隨著鄉村旅游的興旺,劉俊彤家的生意日漸紅火,經營的果園年收入3年就翻了一番。
如今,來到王家疃村的游客,總會到悅己萱咖啡屋喝上一杯咖啡,享受恬靜的鄉村生活。“我不想做網紅打卡店,我希望打造一個山間‘會客廳’,讓想要親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客人,在這里哪怕只是片刻休憩,都能注入新能量。”悅己萱咖啡屋店主楊梓平表示。
“張村鎮的小康生活才剛起步,對未來大家充滿信心。下一步,我們將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更高水平的鄉村振興為支點,撬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幫助群眾實現更加美好的生活。”鄒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