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兩年將是競爭最激烈的兩年,也是決定成敗的兩年。
今年伊始,特斯拉扣動了降價的扳機,隨后,新能源汽車、傳統燃油汽車接連參戰,在催生用戶觀望心態的同時,新能源汽車對傳統燃油汽車的替代呈現加速的趨勢,第一季車市加劇波動。
有人歡喜有人憂
“我們今年將不會參加上海車展?!碧厮估矫娓嬖V第一財經記者。對于缺席車展的原因,特斯拉內部人士表示:“我們最近實在太忙了?!?/span>
1月6日,正當一眾新能源車企因為國補退坡籌備新一輪漲價之時,特斯拉卻降價突襲車市,主力車型 Model 3 和 Model Y 降價幅度在 2萬元~4.8 萬元不等。近日,在特斯拉展廳,有著數組的消費者到店詢價,而其附近的福特電馬、理想等展廳也比較熱鬧。自3月8日宣布降價之后,福特電馬展廳的用戶到店量和成交量明顯上升?!敖祪r第二天就成交了好幾單,有的是用戶看到網上的海報就到店下定,還有一部分是之前一直關注的用戶,看到降價直接就線上下單了。”銷售人員稱,盡管是工作日的飯點,福特電馬展廳仍有三組用戶前來試駕。
而在數公里之外,一家傳統合資品牌4S店內,店內并無消費者,銷售們齊齊坐在服務臺內看著手機。“周末來看車的人會多一些,但是都會反復比價,總會問之后是不是還會降價。”合資品牌銷售告訴記者,用戶對比的競品中,比亞迪、吉利等中國品牌的新能源產品出現頻率越來越高。
特斯拉率先掀起的降價戰持續在蔓延。3 月初,地方補貼政策加碼,價格戰蔓延至燃油車市場,湖北省政府聯合東風系汽車為主的多家車企推出巨額購車補貼,東風雪鐵龍最高優惠達到 9 萬元。隨后成都等多地政府紛紛跟進推出補貼政策刺激消費,奇瑞、吉利、廣汽、長安、比亞迪等主機廠紛紛跟進降價,價格戰全面擴散。目前,逾40個品牌加入價格戰。在大范圍降價潮之中,燃油車市和新能源車市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走勢。
降價對部分新能源汽車品牌的銷售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特斯拉、理想等車企都在第一季度實現了交付量的新高,多家新能源車企亦實現了交付量的同環比增長。
今年1~3月,在全球市場掀起降價的特斯拉,總共交付了42.29萬輛電動車,環比增長4%,同比大增36%,季度交付創下新高。特斯拉CEO馬斯克年初曾表示,特斯拉今年有望交付200萬輛電動車,較去年增長52%。
比亞迪第一季度累計銷量超55萬輛,3月銷量為20.7萬輛,同比增長97.4%,環比增長6.93%;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一場溝通會上表示,今年比亞迪今年銷量目標300萬輛起步,爭取翻倍增長到360萬輛。
在新勢力陣營,理想汽車今年第一季度累計交付量為52584輛,同比增長65.8%,也創下單季度交付新高。蔚來、哪吒汽車等車企在1月的短暫低迷之后,從2月開始,月交付亦重回萬輛水平;小鵬汽車、零跑汽車今年前三月的交付量也呈逐月回暖的趨勢。
而燃油車方面,在降價力度遠甚于新能源汽車的情況下,“以價換量”的手段暫未有明顯效果,反而催生出用戶的嚴重觀望心態。
汽車行業投資顧問舒暢表示,根據3月第二周的銷量快報,本次讓利幅度巨大的東風系產品并未取得銷量的全面回升。銷量快報顯示,3月第二周,東風自主品牌合計銷量3972輛,環比增長26.1%,同比下跌39.8%;東風合資品牌合計銷量10261輛,環比下跌2.2%,同比下跌19.1%。這表明價格戰已經不再是提振銷量的利器。
乘聯會數據顯示,3月前三周,乘用車市場整體零售銷量102.1萬輛,同比下滑1%,環比下滑15%;同期,新能源汽車零售銷量為38.7萬輛,同比增長10%,環比增加1%,市場滲透率上揚至37.9%。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價格戰中,傳統燃油車終端價格并不透明,用戶觀望情緒嚴重,而大部分新能源汽車采用直營、直銷模式,價格更為透明,給了用戶避開價格戰的新選擇。
殘酷的淘汰賽
“尤其是一二三線城市的增購和換購的消費者,幾乎不考慮燃油車。2023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40~45%,單月可能突破50%,全年銷量預計850~900萬輛?!蓖鮽鞲1硎尽?/span>
相當一部分業內人士持有和王傳福類似的觀點。乘聯會方面預計,在2022年新能源乘用車全年銷量650萬輛的基礎上,2023年可能突破850萬輛。方正證券研報則認為,預計2023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900萬輛。
在1月車市整體承壓后,2月開始新能源汽車快速恢復,而燃油汽車仍處于掙扎之中。今年前2月,車市規模相比去年少了80萬輛,但新能源細分市場增加了10萬輛,換言之,燃油車市場進一步減少了90萬輛。
新能源車對于燃油車的替代明顯加速。2015~2022 年,我國新能源乘用車的滲透率由 0.9%提升至 27.8%,銷量從 19 萬輛增加至 654 萬輛,年復合增速達 66%。燃油乘用車的銷量則在 2017 年達到2417 萬輛的最高點 ,此后逐年下滑,2022 年銷量為 1701 萬輛。過去5年里,國內燃油車的銷量蒸發了超過了700萬輛。
以王傳福新能源汽車900萬輛和45%的市場滲透率的判斷計算,2023年汽車市場的規模將達到2000萬輛,而傳統燃油汽車的市場規模則將進一步下探至1100萬輛左右,相較于2022年進一步減少約400萬輛,燃油車市場萎縮規模超過過去兩年之和。
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3)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對當前的產業格局進行了研判:眼下新能源車市場正在全面擠壓燃油車市場,燃油車全產業鏈承壓,二者的競爭拉開了決戰序幕。
在加速取代燃油車的同時,新能源汽車亦將進入“刺刀見紅”的競爭階段。
業內普遍認為終局將會在2025年出現,中國本土車企將只剩5~6家。理想汽車董事長兼CEO李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覺得2023年到2025年這三年時間是極為殘酷的淘汰賽。因為我認為不需要那么多公司?!绷闩芷噭撌既酥旖鲃t認為,接下來的兩年將是競爭最激烈的兩年,也是決定成敗的兩年。
2021年之前,蔚小理還是中國本土造車新勢力的“鐵三角”。但2022年,蔚小理領銜的造車新勢力格局被打破,蔚來和小鵬2022年銷量跌出了前三,并且增速大幅低于行業平均值。廣汽埃安和哪吒汽車躍居新品牌銷量排行的頭兩名。在它們身后,長安深藍、吉利極氪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追趕和反超。
今年1~3月,小鵬汽車、零跑汽車、問界等月交付量仍未恢復至去年巔峰時期,理想汽車已和看似穩定的蔚來、哪吒汽車拉開了明顯差距,天際汽車、威馬汽車則頻頻陷入停產、欠薪的風波。在比亞迪、特斯拉兩大巨頭持續領跑并擴大優勢的同時,廣汽埃安、長安深藍也呈現出極強的增長態勢,但本田、豐田等傳統汽車品牌仍未打破新能源汽車銷量低迷的僵局。
2023年下半年開始,百度、小米等科技公司的汽車產品以及華為和江淮、奇瑞合作的新產品將陸續面世,科技公司將成為影響市場格局的X因素,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烈度將進一步加劇。
信達證券研報認為,車市的演變將出現三個階段的變化。在今年3~6月第一階段的價格戰過后,第二階段開始,市場份額將加速向頭部自主及新能源品牌集中,二三線品牌市場份額或面臨長期下滑趨勢;到第三個階段,部分二三線品牌逐漸被淘汰出局,退出中國市場,弱勢造車新勢力或面臨收購整合。
編輯:張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