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全省州市公安局長會議關于加強典型宣傳的部署要求,云南省公安廳政治部聯合人民網云南頻道開展2023年“云南公安黨旗紅”基層黨建創新主題宣傳活動,總結交流和宣傳基層黨建工作的好做法、好經驗,有力營造氛圍、鼓舞士氣、推動工作。
第一季度的宣傳主題是“便民利企”,重點展示公安機關優化證件辦理、口岸通關、車駕管等窗口服務,規范涉企涉民生事項行政許可,依法保護各類市場主體,以及護航商圈、服務返崗務工、保障企業經營等方面的典型案例、經驗舉措、暖心事跡。
每周五下午三點半,是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蒲縹中學的放學時間,而半個小時前,8輛“校園直通車”就整齊擺放在學校門口。放學鈴聲響起,同學們陸續走出校門坐車回家。這些車輛每周往返于學校和各個村寨之間,孩子們實現了從“家門口”到“校門口”的安全無縫銜接。
這是保山市推行“校園直通車”便民舉措后,全市各中小學學生安全便捷出行的一個縮影。在保山交警的積極推動下,保山已在全市69個鄉鎮142所中小學校,開通了1052輛“校園直通車”,共有班線305條,惠及3.3萬余名學生。
校園直通車。云南省公安廳新聞辦公室供圖
靶向治理,“一校一策”勇破題。近年來,由于農村中小學生上放學出行不便,導致農村地區違法載人、超員載客和非法營運“黑校車”接送學生上放學的安全問題較為突出。針對這一問題,在保山市公安局的積極推動下,研究制定《保山市加強農村中小學校學生上放學集中出行安全保障工作實施方案》,按照“黨委政府主導、學校企業實施、部門家庭監督、市場公益運營”的思路,積極探索、改革創新、大膽實踐,在全市農村中小學校建立起“校園直通車”這一學生上放學集中出行服務保障機制。工作中,市、縣、鄉三級政府聯動,按照“一鄉鎮一方案、一校一對策”的要求細化實施方案,由保山市交安辦牽頭,組織交通運輸、教育體育、公安、道路運輸管理等職能部門合力推動落實。于去年3月初,全市69個鄉鎮相繼舉行了“校園直通車”通車啟動儀式,如期建成覆蓋全市所有農村中小學校的安全、便捷、舒適、經濟的學生上放學集中出行服務保障體系。
整合資源,部門聯動強保障。保山市公安機關聯合運管部門整合農村合法客運運力,結合鄉鎮實際和學生集中出行需求規律,科學調配農村班線客運、城鄉公交、小微農客等合法客運資源,根據學生上放學規律特點,科學規劃車型、線路和班次,在全市開通“校園直通車”學生專線和循環班線305條,開行“校園直通車”1052輛。各級政府積極探索農村客運運營財政補貼機制,支持客運企業向農村發展,向農村中小學校延伸,鼓勵符合市場準入條件和安全運營標準的農村客運隊伍健康發展,加密既有客運班線和公交班線服務頻次,有效提升城鄉道路客運供給水平,保障“校園直通車”可持續穩定發展。
科技助力,定制出行優服務。運輸企業和車隊根據學校學生集中出行需求,規劃車輛營運線路和發車頻次,采取定人、定車、定線路、定座位、定時間、定價格的專線專車到校到家接送學生上放學,實施“點對點”定制化接送服務。學校根據運力保障和班次調度情況,相應調整集中上放學時間,讓學生集中出行與運力保障相匹配,確保日常出行有效覆蓋。同時,依托“保交行”智慧出行平臺,推出農村中小學“校校通”網絡預約服務,提供定制客運線路、定制公交線路和包車等特別服務,較好地滿足了學生在重點時段、專項集中出行等差異化出行需求,進一步解決供需矛盾問題。
重點監管,閉環管控保安全。為強化對“校園直通車”的安全監督管理,保山市交安委制《關于加強“校園直通車”安全運行管理的意見》,從組織領導、監督保障、聯合監管、安全運行、責任追究等五個方面規范了“校園直通車”安全運營管理工作。統一了“校園直通車”標識,公布監督舉報電話,廣泛接受家庭和社會監督;加強車輛駕駛員安全培訓,規范運營服務模式和接送站點設置,排查整治運營線路安全隱患,嚴格出入校安全管理措施;把“校園直通車”作為重點車輛實施嚴格的源頭教育管理,實行“一車一檔、一人一檔”,定期開展“人車見面”和警示教育;落實“護學崗”勤務機制,整合派出所交警中隊和“兩站兩員”等力量,加強學生集中上放學時段的秩序維護,加大農村地區非法營運、違法載人、超員載客和“黑車”違法打擊力度,努力消除學生集中出行交通安全隱患,構建起鄉鎮政府、學校、企業、家庭及職能部門共同參與的學生集中出行閉環安全網。
長效推行,鞏固深化促發展。通過推行“校園直通車”這一便民舉措,有效改善了農村中小學生上放學集中出行安全條件,提升了學生安全出行服務保障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從“三個層面”實現了管理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從學校和家庭層面,打通了安全出行保障服務從校園到家門口的“最后一公里”,既降低了學生出行成本,又使安全出行有了保障,學校省心、家長放心;從公共安全管理層面,最大限度地壓縮了農村地區非法營運、違法載人的生存空間,從源頭上減少了農村地區超員載客、違法載人的安全隱患;從社會管理層面,發揮了部門協同共治合力,推動了道路交通安全“三個責任”的落實,為社會綜合治理提供了有效的工作經驗和方法。
編輯:張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