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貴州公路史》記載,黔滇公路是通往云南的要道,屬京滇公路的末段,始建于1927年,歷時10年始與云南連通。在抗日戰爭爆發前一年,黔滇公路作為當時連接中國唯一一條陸上國際通道滇緬公路的路線開通;抗日戰爭時期,黔滇公路承擔了運送海外援華物資的任務,成為連接前線與滇緬、滇印公路兩條國際大通道的橋梁和紐帶,對抗日戰爭最后奪取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晃96年過去了,這條曾經承載過戰爭重壓、歷經硝煙烽火、見證抗日戰爭歷史性勝利的320國道,會不會因為高速公路的出現,而被人們遺忘?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前不久,筆者從黃果樹瀑布出發,沿著黔滇公路一路尋訪至北盤江畔,從它的身上,我們不僅可以瞻仰厚重的公路文化,觸摸清晰的時代印記,還可以體驗沿途絕美的風景和淳樸的民風民俗,感受完美的交旅融合和興旺的產業發展。
厚重的公路文化
320國道途經關嶺縣城,這里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兵夜郎國的主戰場,也是紅臉關公關羽的兒子關索的屯兵之地,所以關嶺歷史上實際叫做“關索嶺”。關索嶺上的茶馬古道,是目前安順市保存較為完好的古驛道之一,為歷朝黔滇省際交通的大道。民國二十五年,黔滇公路通車,這條古道的歷史使命才漸漸終止。
元末明初,古驛道正式開辟為通滇驛道。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在1638年曾徒步翻越關索嶺,并在游記中記載。清康熙年間,官方在黔滇驛道必經之地的關索嶺脊埡口處,修建了一座城門式高臺城樓,并在樓門上方懸掛康熙皇帝當年專門為關索嶺這座重點關隘親筆而書的“滇黔鎖鑰”四個大字。古驛道的起點為橫跨壩陵河的四孔石拱橋——灞陵橋,始建于明朝初年,全部由塊石砌筑而成,全長40米。歷史上曾多次受到洪水沖毀,多次進行修繕。據《永寧州志》記載,道光六年(1826年)夏,橋右之樹倒于河,而橋遂傾其半;道光十五年,永寧知州黃培杰捐廉倡首,助資修補。民國二十五年黔滇公路經過橋上,做了最后一次修繕,抗日戰爭期間承擔大后方的運輸重任。貴州解放前夕,國民黨軍潰敗炸毀一孔,故成“斷橋”。如今,灞陵古橋、灞陵石橋、壩陵鋼筋混凝土橋,三代壩陵橋基本位于同一位置,可以想見,古人在選擇驛道方位和架橋地勢原則上,與今人有不謀而合之處!
從灞陵橋出發,一路盤旋而上,踏著斑駁的青石,感受古驛道歷史變遷的厚重和底蘊。在向上走的過程中,視野開闊起來,古驛道、壩陵河大橋、滬昆高速、320國道,在眼前的陡峭崖壁間并行排列。作為古時朝廷經略云南的重要官道,這里也曾刀光劍影、金戈鐵馬、鼓角爭鳴。如今,昔日的馬蹄聲早已不再,但古驛道卻成為時代發展變遷的活化石,見證著黔中大地的交通巨變。
抗日戰爭時期,黔滇公路作為連接渝桂湘等地和滇緬公路的重要樞紐,在抗戰時期有力地支援了戰時前線,為轉運軍隊、物資等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據資料記載,1939年7月至1942年7月,通過滇緬公路運輸的軍需品和其他物資共計45.2萬噸,這些貨物大都通過貴州運往各地;1943年10月以前,經貴陽中轉沿黔滇路運送赴緬作戰的遠征軍士兵約2.5萬人到曲靖、昆明,同時把存放在云南境內的進口物資搶運到貴州,再轉運至重慶、金城江等地。在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里,每天都有那么多的車輛經黔滇路奔跑在緬甸和重慶之間。
滇緬公路是當時中國對外交通的“大動脈”,自然也就成了日軍的眼中釘,連續出動大批飛機對滇黔滇緬公路進行轟炸。1941年,日軍將盤江橋炸毀,黔滇公路被迫中斷。為確保物資正常運輸,鐵索橋炸毀后不久,在國民黨政府和美國駐中國戰區總參謀長史迪威將軍的督促下,美軍工兵營招集當地民工配合,用半年的時間在北盤江上建成新橋,稱“二戰鋼橋”。
此橋的前身是明朝崇禎元年修建的鐵索橋。橋梁橫跨在貴州北盤江中游,位于安順市關嶺縣與黔西南州晴隆縣交界處的茂密大山之中,與晴隆“二十四道拐”齊名,是史迪威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沿用到1985年間。現在鋼橋雖在,卻在原址上提升,橋墩不動,鋼梁上移,不能行車,可供游人上橋觀賞,于1982年列入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進駐省博物館。
佇立橋頭,但見橋墩和鋼架依然完好,鋼橋右側橋墩“固若金湯”,左側橋墩“忠于職守”八個大字清晰可見,橋墩旁還建有帶射擊孔的哨棚,還有掩蔽在雜草叢中的古驛道……這一切,匯成一幅彌漫著風雨和硝煙的歷史年代表,見證著那段讓中華民族永遠刻骨銘心的歷史。安順公路管理局在盤江橋橋頭打造停車區,供司乘人員休息如廁,讓更多的人能更好地觀賞到這座光榮的橋。
清晰的時代印記
貴州解放前夕,作為黔滇公路重要組成部分的灞陵橋被國民黨軍炸毀后,在距離灞陵橋約2公里處修建新的壩陵橋,成為320國道的一部分。橋梁結構為經典3孔10米跨徑石拱橋,下部構造為重力式2墩2臺。橋梁全長48.1米,跨徑總長33.2米,橋面全寬11米,橋梁荷載等級為公路-Ⅱ級。
20世紀70年代,貴州省實行瀝青路面改造,320國道作為貴州省第一條油路通過安順。時任安順公路總段長曾廣雄告訴筆者,“當時改造用的河沙、碎石需要從東海運過來,剛開始的試驗路段都只是一段一段的修,不同的配合比、不同的施工方案,哪一段質量最好,總結經驗然后再鋪開。”當時320國道改造時沒有瀝青,只有煤焦油(渣油),需要冷鋪。“噴槍噴過后,撒一層沙子用噴槍再噴一次,再鋪一層沙子,再用壓路機壓實,再撒一層細沙,再讓行車碾壓成形。” 曾廣雄回憶起改造320國道的畫面,心里滿滿的自豪感。是啊,320國道在他們這一輩老公路人的手中一層一層、一段一段全部被鋪筑成瀝青路面,能親身參與改造,怎能不自豪?
20世紀90年代末,安順公路管理局按照1998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相關規定貸款修路、收費還貸。修哪里?安順公路管理局首選就定在320國道大坪地至關嶺路段。經過近15個月的施工,昔日路基寬度只有6.5米的黔滇古道,已變成一條路基寬度8.5米的二級公路盤旋在崇山峻嶺之間,2000年5月1日正式投入運營,同時收取車輛通行費償還貸款。至此,安順地區利用貸款修路、收費還貸方式修建的第一條公路正式投入運行。2011年6月1日,貴州省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全部取消,320國道收費站點全部撤除。
沿著時間的軌跡,2016年,320國道頂云至盤江橋段被納入全省“暢安舒美示范路”創建項目,從三級公路提等改造為二級公路。安順公路管理局契合貴州“大扶貧”“大交通”發展契機,注重路域環境融合設計,與路域特色文化相結合,老路彎道截彎取直,廢棄老路面積多達8萬平方米,其中有7.5萬平方米被靈活利用于公路綠化,真正實現“一條大道,兩道風景、三季有花、四季常綠”;在公路旁增設盤江橋觀景臺、避險車道以及安裝護欄、施劃標線等,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大大提高;施工中積極推廣使用基層冷再生、同步碎石封層、鋼波紋管涵、水泥穩定碎石大厚度一次成型等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有效提高工程建設的科技水平,降低成本,提升工作效率,確保公路工程建設質量。公路的升級改造,對于關嶺縣拓展城市發展空間、關嶺地質公園的旅游開發以及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安順公路管理局對道路兩旁實施綠化提升、節點改造,進行細節優化和文化植入,打造暢安舒美的國省干線公路,在歷次公路國評檢查中均作為重點檢查路段,得到國評組一致好評;加強公路養護管理,進一步整合路域資源,引入社會資本在沿線公路用地栽種中藥材,帶動經濟的同時美化綠化公路,切實將公路發展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展示美麗公路新面貌。如今的320國道,路面平整,優良率達100%;交安設施、路域環境不斷完善,服務設施、“新技術”養護逐步升級。
完美的交旅融合
安順市作為全域旅游市,旅游景點似珍珠般璀璨,將珍珠串成項鏈,實現更高更好的旅游價值,320國道這根串連的絲帶,不可替代。東接國家5A級風景區黃果樹大瀑布、龍宮,西經關索嶺茶馬古道、紅崖天書,上靠壩陵河大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滴水灘瀑布,把安順周邊的奇山秀水和人文風情串連成線,將沉甸甸的歷史與絕美的風光完美融合,吸引著全國各地游人旅客的目光。
貴州的山,越往西越雄奇,綿延西去,磅礴千里。正如幾百年前佇立在東界遙峰之上的徐霞客,也被這大山的雄渾氣勢所感染,“向西拾級上”,開始攀越那仿佛被云天遮斷的關索嶺。幾百年后的今天,穿越時光與古人站在一起,那“屏立如障”的關索嶺,已被320國道、滬昆高速、壩陵河大橋攔腰穿過,關索嶺已在腳下。那時,他一定也曾思量過此番盛景。
駐足320國道,便可以觀賞到宛如架在云端之上的壩陵河大橋,橋梁橫跨壩陵河峽谷,東連曬甲山,西接關索嶺,是一座主跨1088米的大跨徑鋼桁梁懸索橋,全長2237米,橋面距水面高達370米,是世界首座山區跨峽谷千米級跨徑橋梁,也是目前全省唯一一座可進入大橋內部觀光的超級大橋。大橋建設之初,具有旅游功能的觀光電梯和通道就被納入橋梁整體設計中,并逐步進行體育旅游開發,引入高空蹦極、低空跳傘等極限運動項目,并成功申報世界級極限運動基地。
在壩陵河大橋和滴水灘瀑布的附近,應景而生的大量民宿,將自然風光、人文歷史與民宿設計完美融合,讓自然賦予民宿更多的詩意。
從320國道沿著路旁的指示牌,幾百米后便可邂逅藏在壩陵河峽谷半山腰上的匠廬·閱山,民宿與一墻之隔的自然村毫無違和感。氣勢恢宏的壩陵河大橋橫跨峽谷,夕陽之下美不勝收。“我們的客群是外省的偏多,他們在這里可以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圍,民宿建設盡量保留當地原有的建材和風貌。”據閱山的負責人介紹,民宿懸瀑而居,終日與山巒云海、朝霞清風相伴,可以聆聽滴水灘瀑布、遠眺壩陵河大橋,到了旅游旺季,房間更是供不應求。
從關嶺縣城再往前約20公里,便到了昔日的查城驛(今永寧古鎮)。古鎮以明清時期永寧州為基本元素,并加以多樣化的地方民情風俗元素打造,是一個集歷史文化、民族風情文化、經典紅色抗戰文化、飲食文化等深厚文化底蘊為一體的景區。古鎮有著豐富的地方特色,主要是體現在飲食、工藝、民俗、名勝古跡及風土人情上,除了歷史上頗負盛名的“永寧州八景”之外,還有關帝廟、文昌閣、永寧州衙門、大佛洞、觀音洞等文化古跡。在永寧鎮的中興村和白巖村,還打造了奇緣谷冰雪小鎮,是省內首個、西南地區最大的山地室內滑雪場。320國道穿境而過。
沿著G320再往下走就到了一片古老的土地——新鋪,新鋪鎮的古老在于它有著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這是世界第一個以展示2.2億年前海生爬行動物和海百合化石為特色的國家地質公園,埋藏著的海生爬行動物魚龍、幻龍、海龍、楯齒龍及海百合、魚類、古植物化石等,共同構成了極其豐富、美妙的古海洋生態系統。這些古生物化石為地質年代的劃分和確定奠定了基礎,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
從遼寧自駕旅游到安順的文需哲先生一家沿著320國道來到北盤江畔,正在北盤江停車區休息整頓,他告訴筆者,得益于“安順公路”微信公眾號上“320國道春季公路打卡”信息才讓他沒有錯過此番風景,佇立在北盤江橋上,看著昔日戰火紛飛的“二戰鋼橋”,他由衷地感嘆320國道不僅有著厚重的歷史,一路串起的各類旅游景點也讓他流連忘返,“真是不虛此行啊!”
以路串景、以路為景,320國道不僅串起一路好風景,而且本身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車輛沿著山的走勢繞過一個接一個的U型彎道,在崇山峻嶺里飛馳,幾公里之內最高落差可達數百米,時而如大雁展翅于云端,時而如游艇穿行在谷底;沿途打造的觀景臺、停車區等休閑場所,讓路也成為旅游的主體,可一路沉浸式深度慢游;公路沿線綠樹環繞,各類花朵爭奇斗艷,車在路上,如在畫中,這樣的行駛體驗怎不叫人留戀?
“這是一條歷史厚重的公路,全線串聯起多個旅游景點,旅游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關嶺縣文體廣電旅游局相關負責同志介紹,近年來,自駕游客逐步增多,320國道過境關嶺,進一步連通了縣域內東西向旅游資源,把風景連點成線,對鄉村振興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2022年,關嶺自治縣累計接待游客達293.5萬人次,全縣旅游綜合收入28.1億元,旅游經濟正逐步復蘇。
興旺的產業發展
因路而美、因路而富、因路而興。與沿線的農業、養殖業等產業深度融合,也是320國道的另一大要義。
斷橋鎮作為關嶺的“果蔬之鄉”,是典型的低熱河谷經濟帶,不僅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便捷的交通也讓這里的果蔬產業“如虎添翼”。據沿線菜農介紹,早在上世紀80年代,320國道沿線的村民便開始種植蔬菜,320國道在他們的生產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道路沿線提籃小賣式的“馬路經濟”相當活躍,不僅節約了果農運輸成本,還可以吸引游客品嘗,帶來了休閑游、采摘體驗等水果經濟,拉長了鄉村旅游產業鏈。現在,當地的早熟蔬菜和精品水果產業都小有名氣,大五星枇杷和柑橘類水果作為“拳頭產品”,種植面積達到了4萬余畝,并且建成了斷橋鎮農特產品交易中心和果蔬產地初加工冷鏈物流中心,果蔬產品遠銷港澳。
在斷橋鎮斷橋村三灣組,果農安金畢一大早便上山用包裝袋將枇杷保護好,等到果子成熟后便可以在家門口擺攤售賣。“家里40多畝約2000多株枇杷樹,一株能產果二三十斤,枇杷零售價格10元左右,經濟效益好得很!”說起枇杷,安金畢就像生活在蜜里,心里、臉上都是美滋滋的。在斷橋鎮,如安金畢這般靠販賣精品水果為生的果農不在少數。
在今年3月剛獲得農業農村部公布的第十二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的斷橋鎮戈堯村,村里的枇杷成了“品牌”,枇杷種植面積2000余畝,柑橘600畝,精品水果種植面積占到了全村可用耕地面積的91%。2022年,戈堯村精品水果年產值達到了上千萬元,村子人均年收入也從2017年的4000多元增長至2022年的1.2萬元。
精品水果已經成為斷橋鎮種植面積最廣、產業效益最大、受益群眾最多的主要產業。在該鎮果蔬產地初加工冷鏈物流中心的倉庫內,十余名工人或在分選機前忙碌,或在挑選壞果,或按訂單要求進行包裝,各自有條不紊地分工行動著,當地農戶將果蔬運至物流中心進行銷售。據悉,斷橋鎮采取“零售+批發”“線上+線下”的方式,把鎮內優質果品多渠道銷售出去,不僅解決了當地果農發展產業的后顧之憂,也進一步打響了“斷橋精品水果”的品牌。
除了精品水果,關嶺牛也是320國道沿線的一大特產。
關嶺牛是貴州四大黃牛之首,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便是關嶺牛的主產區。關嶺縣地處云貴高原,氣候溫和、降雨充沛,黃牛們在高海拔山區活動,肉質比一般牛肉更加勁道緊實、鮮嫩味美。
在關嶺縣新鋪鎮臥龍村,村民胡勝江就是關嶺牛養殖的受益者之一。幾年前,他一直在跑客車運輸生意,2016年,政府號召種草養牛,胡勝江前后貸款300多萬元,種了400多畝皇竹草,養了160頭黃牛,年收益70萬元。這之后的每年,他請工人700多人次,發放工資6萬多元,帶動周邊村民就業。
據悉,近年來,關嶺縣通過“關嶺牛”產業的發展,把“牛產業”作為關嶺自治縣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來抓,培育5頭以上家庭牧場1500多個,全縣屠宰廠年屠宰量10萬頭以上,以加盟或合作形式,在上海、重慶、浙江等地開設關嶺牛旗艦店10余家,牛肉商鋪1900余家,利用千家萬戶會養牛、善養牛、能養牛的傳統和群眾基礎,把“關嶺牛”作為助推當地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來抓,帶動農民持續增收。
汽車在大道上平穩行駛。群山巍峨,林木蒼翠。嶄新的320國道盤山繞嶺,像人工從天上整齊裁剪下來的黑色玉帶,在綠蔭中、田野間向遠方鋪開、延伸。
一路尋訪,一路感慨。使用近百年的黔滇公路,不僅不會因為高速公路的出現而被人遺忘,更是作為是一條快速、便捷、高效的交通型通道,一條經濟、生活、景觀高效融合的復合“走廊”,串起一路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自然風光,行走其間,是一趟充滿驚喜體驗的旅程。雖然我們已無法感知古人背著行囊、趕著馱馬,在山重水復、溝壑縱橫的黔滇古道上徒步往來的苦澀與艱辛,更難以想象抗戰時期在黔滇公路上運送援華物資時的緊迫與無奈,但回望黔滇公路,今天祖國的繁榮富強、國泰民安更讓我們時刻銘記它。
原標題:《【沿著公路看安順】320國道:關索嶺下度若飛》
編輯:張昊 實習生蔡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