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站步行10分鐘范圍人口覆蓋率達到39%;公軌接駁線路增加14條,達到514條,占常規公交線路的73%;打通“斷頭路”50條,完善提升人行道1900千米……6月8日,2022年《重慶市中心城區交通發展年度報告》出爐,一組組數據背后,反映的是一件件具體的民生實事。
哪些地方需要提升?如何改造才能惠及更多市民?近年來,重慶用好智慧“大腦”,打通“任督二脈”緩堵促暢,高效、精準解決市民出行的困難,把民生實事辦進老百姓心坎上。
識別出行需求 推動小巷公交智能規劃
重慶市交通規劃研究院有一處秘密基地,這里裝著中心城區的全部交通數據。哪些道路擁堵、哪里人群活動密集、公共交通運行實時反饋……這便是重慶交通的智慧“大腦”——重慶市交通綜合信息平臺。
“把這些數據綜合分析后,我們就能構筑快速通達、便捷順暢的交通網絡。” 重慶市交通規劃研究院院長金偉說。
“小巷公交”作為聯系居住區、商業中心、學校、醫院等重要場所的一種接駁方式,它能夠將公交線路和市民的生活圈緊密連接起來,使公交出行成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對此,重慶市交通規劃研究院聯合重慶交通開投公交集團兩江公交利用大數據智能化的手段,更加精準識別出行需求分布特征,進一步了解群眾“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交通大數據分析,在兩江新區大竹林片區約有1萬人次的潛在客流量缺乏公交線路,這些客流主要分布在居民小區(江與城、金科天元道)、商業中心(大竹林商業街)、碼頭(鳳棲沱碼頭)、公園(江與城體育公園)等出行熱點區域。
“公交公司了解情況后,針對出行需求開行1619公交,采用中大型車,在滿足客流需求的情況下,提高市民舒適度,方便老人、小孩乘坐。” 金偉說。
融合手機信令、車輛GPS和IC卡等多源大數據,2022年,兩江新區范圍內共計開通9條小巷及接駁公交線路,大大提高了居民出行的便捷性。
“現在我上班都不用開車了,軌道交通+公交,綠色環保還便宜。”在互聯網產業園二期上班的陳麗麗說。
了解出行難點 篩選60個軌道站進行提升
軌道步行便捷性提升就是要讓老百姓到軌道站的路徑更加快捷順暢,減少繞行距離、提高出行舒適性。
目前,重慶已經完成了銅元局、觀音橋等46個軌道站點步行便捷性提升,剩余14個項目正在加緊推進中。
“2021年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和市住房城鄉建委出臺了《中心城區軌道站步行便捷性提升實施方案》,計劃三年內對中心城區60個軌道站步行便捷性進行提升。”金偉說,隨著項目的逐個完成,不少市民反映到達軌道站點的時間縮短了,體驗更舒適了。
這些點位是如何被篩選出來的?這也是重慶市交通綜合信息平臺的功勞。
金偉介紹,基于平臺中的人口分布、出行需求、軌道站點、步行空間等數據,他們計算出市民從小區到軌道站步行時間和繞行系數,評估軌道站周邊步行和公交換乘便捷性。針對步行條件較差的,在軌道站800米范圍內,由于地形高差等原因造成的步行時間超過10分鐘或者繞行系數(繞行系數=實際距離/直線距離)大于1.4的,采用“一點一方案”的方式開展提升。如,協調小區增加開口、增加人行天橋或地下通道、增加上山步道、扶梯等。
2022年6月開放的軌道銅元局站蘇家壩步道,通過新建1條300米的上山步道和1座人行天橋,并增設7部電扶梯,形成了600米的上山步道系統,融僑片區7個小區、近4萬人步行至銅元局站的時間,從25分鐘以上縮短至10分鐘左右。
梳理堵點卡點 “針灸式”開展交通擁堵治理
“大屏上不同的顏色代表該路段不同的繁忙狀況,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到城市各個板塊的發展,也能識別交通堵點。”金偉說,通過道路運行數據、路網規劃和建設數據,可識別出中心城區堵亂點和“斷頭路”等為市民出行帶來困難的區域,并采用“一點一策”針灸式精準施策,開展交通管理優化和打通“斷頭路”。
2022年,重慶市規劃自然資源局聯合重慶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等部門利用重慶市交通綜合信息平臺,識別道路運行瓶頸點和堵亂點,深入開展車道能力挖潛工作。全年開展交通組織優化77處,采用新建多車道匯入信號控制、潮汐車道、可變導向車道、定向車道、右置掉頭等多種形式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龍山路-龍山大道交叉口位于龍山路和龍山大道相交點,相交道路龍山大道為城市次干路,龍山路為城市主干路。
“改造前龍山路東西向路口車道數少、交叉口內通行距離長,導致車輛通行效率低。” 金偉介紹,他們通過調整機動車道寬度,增加右轉導流島,縮短停車線等方式緩解了該交叉口高峰期間擁堵情況。同時,單獨設置右轉車道,方便交叉口通行效率,右轉車輛不受直行車輛影響,縮短了交叉口進口道排隊長度。
道路通暢了,人的心情也不堵了。
“現在,車輛打喇叭的次數都少得多了。”家住附近的王亞鵬笑著說。
數據顯示,2022年,重慶共排查出城市道路堵亂點150處,采取310項交通管理措施,160項工程改造措施。盤溪路松石大道交叉口、盤溪二支路路口、凱歌二支路等擁堵得到明顯改善。
編輯:張昊 實習生蔡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