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如何“鋪”好更廣更密更結實的“車聯網”

2023-06-21 09:53:00 來源:新華日報

無錫車聯網先導區

蘇州無人駕駛巴士

今年,湖北(襄陽)、浙江(德清)、廣西(柳州)三地獲批創建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加上此前的江蘇(無錫)、天津(西青)、湖南(長沙)、重慶(兩江新區),全國已有7地獲批創建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

車聯網先導區“國家隊”再擴容,釋放出我國加速布局發展車聯網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信號。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江蘇(無錫)的車聯網建設情況如何?產業發展提速還需從哪些方面發力?還有哪些關鍵核心技術有待突破?《科技周刊》記者進行了多方探訪。

“領頭羊”示范推廣,

全省車聯網多點開花

2019年5月,工信部支持江蘇(無錫)創建首個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4年后的今天,我們來看看,江蘇車聯網“鋪”得怎么樣——

在無錫經濟開發區,50余輛自動駕駛微循環接駁小巴正在道路上平穩行駛,每輛車滿座狀態為乘客9人和安全員1人,最高時速可達40公里。

在無錫高新區綜合保稅區,2條自動駕駛物流線路已經實現重點企業周邊的自動駕駛物流運輸,并與無人工廠全面打通,一座“無人自動化之城”正在逐漸崛起。

3月1日,無錫宣布,在省內率先開放首批面向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及示范的城市快速路,用于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加速智能網聯汽車在接駁、物流、配送等多領域的商業應用。至此,作為全國首個智能車全域測試城市,無錫已有近1200公里智能網聯道路實現全域有條件自動駕駛開放。同日,《無錫市車聯網發展促進條例》正式實施。據介紹,該《條例》突破性地將車路協同基礎設施納入城市道路“新改擴建”工程,將推動車路協同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加速智能網聯汽車無人化進程。

“無錫車聯網小鎮所在的錫東新城,已建成占無錫全市30%以上的智能化路口、40%以上里程的智能網聯道路、50%左右的車聯網應用場景,近兩年新引進智能網聯企業數量占全市60%。”錫東新城車聯網建設單位負責人程晨告訴記者,錫東新城作為江蘇(無錫)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和“雙智”試點城市核心區,已在小鎮及周邊區域的400個搭載自主研發云控平臺的路口,由“點”連“線”,再延伸成“面”,編織出一張智能路網,近100個車路協同場景由小鎮中心向外輻射周邊45平方公里區域,為民眾出行提供車路協同服務。

與此同時,無錫建立的國家智能交通綜合測試基地,開展了城市道路約700公里800個點段的路側智能化設施升級改造,完成了400余臺智能路側設備部署。基于公安交管數據,實現了車輛違法處理、市政道路施工等信息提醒應用,前方路口實時信號燈態、綠波通行等實時信息告知應用,主動安全預警以及120急救車輛、公交車信號優先等應用。

“領頭羊”示范推廣,加速全省車聯網發展多點開花。由江蘇省互聯網協會和南京理工大學、江蘇車聯網專委會聯合發布的《江蘇省車聯網產業發展報告(2022)》(下簡稱《報告》)顯示,目前,我省以無錫、南京、蘇州、常州為重點,已形成車聯網基礎設施的區域性覆蓋,自動駕駛出租車、公交車、專用作業車等一批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場景率先落地。其中,南京秦淮區/建鄴區江心洲生態科技島、溧水區/江寧區智能網聯開放測試區,蘇州工業園區和相城區智能網聯汽車公共測試道路工業區,常熟中國智能車綜合技術研發與測試中心,國家智能交通測試及應用推廣基地(常州),泰興國家級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封閉場地測試基地,中汽中心鹽城汽車試驗場等智能網聯示范基地(區、路)等發展迅速。

創新技術成果,

特色應用場景全國首創

車聯網作為一種新型產業形態,堪稱產業融合的先鋒,已成為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江蘇省智能交通與車聯網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江蘇省互聯網協會車聯網專委會常務副主任、南京理工大學教授戚湧介紹,目前我國車聯網已形成包括以智能座艙、智能駕駛、車路協同三大方面為主的完整應用產業,以智能化和網聯化為核心方向的車聯網應用產業正在催生更多傳感器、人工智能、交互識別、車載終端、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型公司。

在江蘇,各地乘上車聯網發展東風,加速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攻關,聚集了一批優質企業,形成具有江蘇特色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

《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江蘇省車聯網與智能網聯汽車領域擁有企業4000余家,產業總體規模已超千億元,涉及智能感知、信息交互、自主決策、基礎設施等多個領域,培育了魔門塔、初速度、中汽創智、中電萊斯等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同時,形成了涵蓋智能整車、信息交互、基礎支撐等完善的產業鏈條,高性能計算芯片、自動駕駛軟件算法、測試驗證、車聯網設施設備等發展水平全國領先。

掌握自主可控的關鍵核心技術,才能搶占車聯網產業科技創新的“制高點”。戚湧介紹,近年來江蘇省車聯網領域技術創新活躍,圍繞智能網聯、車路協同等新技術應用,共申請3000余項相關專利,其中2019—2022年授權專利數量平均增長率高達120.67%。同時,在“智能交通基礎設施規劃設計技術要求”“車路協同(V2X)標準體系”“基于密鑰的道路安全專網關鍵技術”“基于車路協同的智能網聯公交技術應用及示范”等重點科研項目攻關中,我省不斷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核心關鍵技術研發。

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創新成果支撐我省在協同式自動駕駛、路側智能感知等領域走在全國前列,不斷開發出江蘇獨有的特色應用場景。江蘇省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主任戴一凡介紹,在蘇州高鐵新城上線的“輕車·熟路”自動駕駛系統,車輛在遮蔽車端傳感器的情況下,可通過純路側感知實現協同式L4級別自動駕駛,并首次在國內城市公開道路上試行成功。在無錫車聯網先導區,車聯網系統可通過路側智能系統的態勢感知技術,結合車輛搭載的傳感器,向車輛預警路面積水、結冰等特殊情況,提升整個交通系統的運行安全性。

“織好”車聯網,

仍面臨三大挑戰

目前,車聯網正處于技術快速演進、產業加速布局的關鍵階段。江蘇如何用好先發優勢、產業基礎優勢、科教資源優勢,將車聯網這張大網“織”得更好?業內專家認為,還需解決“織線”不夠結實、“網格”不夠密、覆蓋面不夠廣等問題。

車聯網“織線”夠不夠結實,要看設備研發技術是否足夠先進。戚湧介紹,江蘇省集聚智能網聯汽車企業和科研院校500多家,集中分布在蘇南、蘇中,覆蓋車載環境感知、車載軟件系統、車載終端與芯片、汽車執行與控制、車聯通信網絡、智能網聯測試等11個產業鏈環,形成了完整的上下游配套體系。但仍缺少涵蓋NR-V2X、5G車聯網、安全認證等支撐“人—車—路—網—云”高度協同的高等級自動駕駛技術及研發支撐體系,支撐智能網聯汽車開發迭代的高水平公共服務平臺尚處于起步發展階段。

車聯網的產業聚集度,就像是一張網的網格密度一樣,關乎這張網打撈“魚”的效果。戚湧認為,目前江蘇產業集聚仍不夠,車聯網產業鏈長、分工細致、碎片化程度較高,跨領域之間的技術融合性相對較弱、資源整合較難,需要具有統領能力的產業整合者的出現。此外,江蘇車聯網產業雖然形成了一定規模,但產業集聚不強,自主研發水平有限,能夠體現本土特色、代表江蘇文化及精神的車聯網企業偏少。且省內車聯網相關企業較多采取“單打獨斗”的發展策略,尚未形成上中下游企業全產業鏈的協同創新模式,產業聚集所帶來的規模經濟、創新效益及良性競爭環境有待進一步顯現。

一張可以“網羅萬象”的車聯網,需要有足夠寬廣的覆蓋面。然而,目前江蘇車聯網發展仍存在產品方向重疊的現象。以路端為例,盡管各單位有協同合作的發展原則以及分工規劃,但在解決方案方面還欠多樣,例如企業在提供智慧高速公路解決方案和城市智慧解決方案時產品重合度較高,未能形成各具特色的優勢產品。

此外,江蘇車聯網技術標準還不夠健全、標準體系不夠完善。由于車聯網技術標準涉及終端設備、網絡通信、系統層、應用層等各層面,現有標準協議重點關注車與車、車與路間的交流,且在應用場景建設、產業發展等方面的標準化工作仍有空白,由于不同的模式將產生不同的應用系統,各系統缺少統一的參考平臺和接口,導致系統不兼容和資源浪費,彼此間信息還不能很好共享。

產業創新協同發展,

“路網車云”全面進化

車聯網的本質是“路—網—車—云”四大要素的全面進化,其目標是通過車路協同實現更高效、更安全、更智能的交通組織,是交通出行未來變革的終極答案。在這一過程中,以技術創新作為核心驅動力(2.950, 0.00, 0.00%),提高和增強車聯網產業創新能力是重中之重。

“要解決車聯網面臨的關鍵核心技術問題,首先要搞清楚車聯網發展中每一階段的應用場景到底是什么。”戴一凡認為,車聯網有三大應用場景,一是服務車輛的駕駛輔助,二是服務未來的自動駕駛,三是服務整個智能交通系統,包括交通管理、安全效率、交通執法等。就現階段而言,車聯網應用場景主要集中在提升車輛駕駛輔助能力,以及提升交通系統的管理智能化水平。

因此,目前須從“端”“管”“云”三個方面解決技術問題。戴一凡解釋,“端”主要指車載終端,需要有標準的協議與接口、強大的算法與算力、車規級芯片與模組等;“管”即通信管道,與傳統移動互聯網不同,車聯網對通信管道的穩定性、實時性、可靠性要求更高;“云”即云平臺,要構建車、路、云協同的一體化架構,核心是構建云控基礎平臺這一“數據底座”,打破“數據煙囪”信息壁壘,在云控基礎平臺之上架設云控應用平臺,疊加駕駛輔助、智能交通系統等各種應用。

戚湧認為,進一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要開展基礎前瞻技術研發,比如復雜環境感知、智能決策控制、人機交互及人機共駕、車路交互、網絡安全等。同時,推動開展智能網聯汽車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研究;推進高精度傳感器、車規級芯片、智能操作系統、車載智能終端、智能計算平臺、激光/毫米雷達等產品研發與產業化;建立智能網聯汽車測試評價體系及測試基礎數據庫,推動相關測試技術和驗證布局研發及應用等。

要在車聯網發展中繼續保持“頭羊”優勢,必須進一步提高研發效率。如何促進技術創新提速發展?專家建議,構建以技術創新為導向的車聯網產業協同發展機制。

戚湧認為,需要建立企業主導的產業技術創新機制,產業項目由企業牽頭、政府引導、聯合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實施,同時政府將更多地運用財政后補助、間接投入等方式,開展重大產業關鍵共性技術、裝備和標準的研發攻關。“企業依據市場進行科研項目的自主設計、研發、管理,在實現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下,享受科技創新政策的支持,從而可以避免車聯網項目目前以政府投入為主,較難產生市場和經濟效益的現狀。”

由于車聯網產業鏈較長,技術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難以形成領軍型的頭部企業。因此,需要完善中小微企業創新服務體系,加快推進創業孵化、知識產權服務、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等,鼓勵中小微企業加大研發力度,從而形成市場化和產業化規模效應。同時,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可鼓勵零部件企業提高智能網聯汽車關鍵系統供給能力,鼓勵人工智能、互聯網等企業研發實施自動駕駛系統解決方案,鼓勵信息通信等企業提供數據服務和無線通信服務,鼓勵交通基礎設施企業研究實施智慧交通系統方案。

編輯:張昊 實習生蔡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