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基礎設施是服務電動汽車出行、促進交通能源融合的重要保障,是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重要組成。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建設城市面狀、公路線狀、鄉村點狀布局充電網絡的發展目標,這對破解居民出行“充電難”問題、提升充電設施網絡效益、更好支撐新能源汽車消費和產業發展等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新能源汽車快速增長要求加強充電設施網絡發展頂層設計。我國新能源汽車持續爆發式增長,成為消費增長和產業發展的新亮點。《指導意見》立足把握新能源汽車發展大勢,提出了2030年基本建成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強調加強充電基礎設施發展頂層設計,適度超前安排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充電基礎設施網與電信網、交通網、電力網等創新融合,著力提升充電服務經濟性、便捷性和安全性,是新時期推動充電設施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導性文件。
——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為依托,建設便捷高效的城際充電網絡。隨著新能源汽車中遠途出行需求不斷增長,高速公路服務區成為新能源汽車充電的重要場景。據統計,截至今年5月底,我國具備充電條件的高速公路服務區達到4289個,約占服務區總量的65%;而高速公路充電基礎設施保有量約為1.8萬臺,僅占我國公共充電基礎設施保有量的0.8%。與發展需求相比,充電基礎設施總量不夠、密度不高、覆蓋面不足等問題仍較為突出。《指導意見》提出,要在目前已建成充電線路的基礎上,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6軸7廊8通道”主骨架為重點,加快補齊重點城市之間路網充電基礎設施短板;拓展高速公路網充電基礎設施覆蓋廣度,加密優化設施布局點位;新建高速公路服務區同步建設和既有充電設施改造并重,打造有效滿足新能源汽車中長途出行需求的城際充電網絡。
——以增強連接性貫通性為重點,建設互聯互通的城市群都市圈充電網絡。城市群、都市圈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動力源,也是充電設施網絡提檔升級的重點。目前,一線城市中心城區公共充電基礎設施服務半徑已與加油站相當,但城市周邊、城際之間的充電設施覆蓋仍然不足。《指導意見》提出,要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為重點,打造聯通區域主要城市的快速充電網絡;加強充電基礎設施統一規劃、協同建設,強化不同城市充電服務數據交換共享,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實現跨區域充電服務的銜接。同時,《指導意見》提出,以城市居住區、辦公區、商業中心、工業中心和休閑中心(“兩區”“三中心”)為重點,優化充電網絡布局結構和快慢結構,建設結構完善的城市充電網絡;公共充電基礎設施以快充為主、慢充為輔,居民區充電基礎設施以智能有序慢充為主、應急快充為輔,辦公區和“三中心”要快慢結合。
——以因地制宜為前提,逐步建設農村地區充電網絡。我國農村地區千人汽車保有量較低,新能源汽車發展還有很大空間。2020年以來,伴隨“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全面實施,帶動新能源汽車下鄉車型累計銷售410多萬輛,其中,2022年銷量是2020年的6倍多。但與城市地區相比,農村地區充電基礎設施規模不足等問題十分突出,成為制約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堵點”“痛點”。考慮到我國各地農村地區發展情況差別較大,《指導意見》提出,農村地區充電基礎設施發展要因地制宜,穩步推動有效覆蓋,實現與城市、城際充電網絡融合發展。同時,構建充電網絡要體現“兩個優先”,優先向適宜新能源汽車使用、輸配電網基礎好的大型村鎮、易地搬遷安置區、鄉村旅游重點村鎮等地區覆蓋,優先在鄉鎮機關、企事業單位、商業建筑、交通樞紐場站、公共停車場、物流基地等區域布局建設。
總體來看,《指導意見》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推動充電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的高度重視,有利于統一認識、聚力推進。《指導意見》具有很強的統領性,可以有效促進充電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購置和使用新能源汽車需要,更好支撐新型電力體系建設和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助力全面推進能源革命和加快建設交通強國。
編輯:張昊 實習生蔡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