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家黃河大橋 續寫臨津古渡榮光

2024-06-13 14:03:00 來源:中國交通網 作者:楊永鵬

黃河由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浩浩向東5400余公里注入渤海,在甘肅省境內兩進兩出,流經兩州兩市14個縣,這些區域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中國交通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

臨津古渡,位于今甘肅省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大河村,存有遺址。這個被寫入《水經注》的著名渡口,地處大禹治水的源頭,是黃河上游非常有名的古老渡口,也是古代兵家的必爭之地、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曾久負盛名,盛極一時。

《水經注》記載:“河水又東,臨津溪水注之。水自南山,北經臨津城西,而北流注于河。河水又東,逕臨津城北,白土城南?!妒葜尽吩唬鹤竽辖蛭髁?,有白土城。城在大河之北,而為緣河濟渡之處?!?/span>

渡口因處于臨津城邊而得名,也稱黃河上渡、官亭渡積石渡。獨特的自然風貌、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多民族的融合,使多元文化在這里孕育發展,保安腰刀、彩陶文化……讓古渡口和大河散發著熠熠光輝。

彈指一揮間,2000多年前的絲綢之路上,巍巍積石雄關旁,昔日叱咤風云的臨津關,如今只留下了一座不朽的石墩、兩條粗壯的鐵鏈和人們深深的記憶……

臨津古渡歷經千年

從漢朝到明清,再至近代,臨津渡一直是黃河上游的重要渡口。據考古調查發現,古渡口兩岸的積石山縣境內和青海省民和縣、樂都區等地,早在五千年前就有馬家窯文化的原始先民居住。

據記載,臨津渡始于漢代,唐宋時期無比繁榮。漢朝時期的大河家渡口稱為石城津,后改為臨津渡。公元前121年,西漢大將軍霍去病率萬名騎兵,克服重重艱難千里奔襲,遠征匈奴,就是從此處渡過黃河,經過兩次河西戰役漢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區

航拍視角下的大河家黃河大橋(中)與臨津古渡(右下)

隋朝時期,臨津地處與吐谷渾交界的前沿地區,在這里建了臨津關,設置了管理出入關津的關官。臨津渡揚名跟隋煬帝西征有很大關系。史書記載,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煬帝帶后妃、侍從,率大軍40萬經隴西、狄道河州,從臨津渡過黃河到西平今西寧駕親征吐谷渾,迫使吐谷渾10萬余人降隋。之后再越大斗拔谷至張掖,會見西域各國國王及使臣后原路返回,從臨津渡過黃河回到長安,命劉權率軍駐守河源郡積石鎮,從此“臨津”聞名華夏。唐代在渡口附近設積石軍,金、元設積石州,均派兵駐守。到了明代,臨津渡改名為“黃河上渡”。清初改為民渡,民國時期除有一民船擺渡外,還有皮筏往來。

1949年8月28日,王震人民解放軍六十二軍184師、185師從臨津渡口搶渡黃河,進青海,從此,古渡口就鐫刻上了紅色印記,作為重要渡口,一直延續到現代;1957年,臨夏縣撥款1.5萬元,為臨津渡新造一艘木船,以鋼纜維系,滑輪拖曳,擺渡行人,渡口實行官渡民營以渡養渡;1965年末,臨夏州從地方道路養護經費中支出3萬元打造木船一艘,可擺渡小型汽車1969年,青海民和至官亭公路修通。同年8月,臨夏州交運團(現臨夏公路事業發展中心)接管臨(夏)大(河家)公路,為解決車輛過渡問題,臨夏州交運團撥款3萬元打制載重16噸的渡船1艘;1979年甘肅省公路局投資5.63萬元建造一艘新船,整修碼頭;1981年,碼頭、渡船由積石山縣接管1979年、1982年,臨夏州政府又先后兩次撥款,加固碼頭,修建擋水墻,新建兩個支撐墩,維修了渡船,改善了臨津古渡的基礎設施,此時的臨津渡口仍發揮著重要作用。

大河家黃河大橋應運而生

1980年6月14日,國務院批準成立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自此,積石山的歷史也翻開了全新的一頁。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臨津古渡日漸無法承載出行之重,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為破除發展瓶頸,改變依靠擺渡過河的狀況,1985年,中央和甘肅省共同投資450萬元,在臨津古渡口開工建設大河家黃河大橋。1988年10月大河家黃河大橋建成通車,橋長161.2米,橋寬9米,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新建成的大河家黃河大橋,猶如一道彩虹橫跨在黃河上,它的建成使用,徹底改變了甘肅積石山通往青海和依靠擺渡出行的方式,將甘肅、青海兩省經濟、文化交流更加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對于兩省溝通往來,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至此,一直發揮重要作用的臨津古渡口,完成了它的千年使命,退出了歷史舞臺。曾經輝煌千年,熱鬧非凡的臨津渡口歸于平靜,將昔日的繁華熱鬧默默傾訴于消逝的歲月和深邃的時空中。

1990年,為進一步提升積石山縣公路建管養水平,甘肅省臨夏公路總現臨夏公路事業發展中心成立積石山公路段,自此,大河家黃河大橋的養護專業化水平也得到了有力提升。

臨夏公路養護人員正在清掃大河家黃河大橋路面

2018年7月,運行近30年的國道310線大河家黃河大橋迎來了改建,改建方案采用三跨一聯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橋寬12米,橋梁上部結構采用單箱單室變截面連續箱梁,基礎采用鉆孔灌注樁,下部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柱式橋臺、墻式橋墩。通過建設單位——臨夏公路局(現臨夏公路事業發展中心)的精心組織、嚴格管理、科學施工,歷經一年多的艱苦奮戰,2019年11月30日,國道310線大河家黃河大橋改建工程全部完工并順利通車,標志著新大河黃河大橋接過原大橋服役30年的交通“接力棒”,承擔起新時代跨越黃河連接甘肅和青海兩省交通坦途的使命。

2023年12月18日23時59分,甘肅積石山縣6.2級地震發生后,臨夏公路事業發展中心橋隧養護班組和抗震救災搶險突擊隊奮不顧身,挺身而出,第一時間趕赴震中,對大河家黃河大橋排查隱患,并組織力量對大河家黃河大橋偏移支座進行調整復位,確保了大橋的安全運行。

2024年1月13日,臨夏公路事業發展中心開始對G310線大河家黃河大橋橋梁支座進行應急更換,此次實施的橋梁支座應急更換項目,為災后恢復重建和人民群眾安全出行提供了堅強的交通保障。

聯絡線承載新使命

2019年5月,S32臨夏至大河家高速公路(以下簡稱“臨大高速”)建設全面拉開序幕,這條高速公路是甘肅省地方高速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甘青省際通道和京藏高速公路、烏瑪高速公路的重要聯絡線

在臨津古渡上游2.3公里處,臨大高速大河家黃河大橋隨著臨大高速的建設也相繼開工建設,作為臨大高速公路重點控制性工程,大橋全長548米,標準路基寬25.5米,起點與臨夏至大河家高速公路相接,終點與大河家至清水高速公路相接,全橋采用先簡支后連續預應力混凝土小箱梁,現澆段箱梁采用掛籃懸臂現澆法施工,2022年12月25日,大橋順利合龍,為項目竣工驗收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加強區域交通發展邁出了鏗鏘有力的步伐。

在臨大高速建設過程中,建設者們把“規劃圖”變成施工圖,把“時間表”變成“計程表”,項目建設跑出加速度,經過4年多的連續艱苦奮戰,2023年11月12日,臨大高速通車運行,藍圖成為了現實。臨大高速大河家黃河大橋也完成建設任務,待青海省大河青甘界至清水公路建成后正式運行。

臨大高速的建成投運,極大地改善了甘肅省臨夏州區域交通條件,對加快臨夏縣、積石山縣等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困擾當地居民多年的出行難題得到了根本性解決。

臨大高速大河家黃河大橋

臨大高速大河家黃河大橋盡管只是一座長約幾百米的連接互通橋,但它的建設將大大縮短甘肅臨夏至青海循化地區的行程,對促進兩省經濟協同發展、進一步完善區域路網結構和出省通道建設具有跨時代的重要意義。

從臨津古渡到國道310線大河家黃河大橋的距離不足百米,但古渡到大橋的發展卻是千年的跨越。隨著兩座大河黃河大橋的先后建成,昔日的黃河天險已變成通途,兩座跨河大橋不僅詮釋了公路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也承載起了民族地區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使命和歷史重任。

鐵肩擔重任,丹心護飛虹。在新的起點上,臨夏公路事業發展中心將牢記新時期肩負的神圣使命,秉持養路護路初心,讓紅色基因、鋪路石精神和“八棵樹”精神薪火相傳,用實干和擔當守護一座座橋梁、一條條公路,努力當好甘肅現代化的養路先鋒,助力交通強國建設,書寫新時代的絢麗華章。

編輯:張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