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路橋印記丨丈量過去 擁抱未來——國道356的自述

2024-07-31 14:26:00 來源:中國交通網 作者:謝婷、龍欣婕

萬橋飛架

路網交錯縱橫

有力見證了貴州大地發生的“千年之變”

在安順  一條條公路

迭代變更

在黔中大地上交織成網

一座座大小橋

坐落于國省干線之間

穿山越壑、恢弘壯美

她們歷經歲月變遷,承載黔中經濟發展的歷史重任,星海橫流,歲月成碑,見證這些變化的除了潺潺的流水,萬峰成林的高山,還有橫跨河上的那一座座橋梁,坐落山峰之間的那一條條公路,現安順公路開通“黔中?路橋印記”欄目,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為您介紹安順境內公路老橋老路的故事。今天介紹的是國道356。

我名為G356,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條普通國道,誕生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鎮。自誕生之日起,我便踏上了向西的征程,橫跨江西、湖南、貴州、云南,最終在四川省西昌市安家落戶。從東南沿海至西南地區,我歷經風霜,既感受過海風的吹拂,又穿越過廣袤的平原,更翻山越嶺,征服了崇山峻嶺。這一路上,我邂逅了形形色色的旅伴,有匆匆趕路的行人與車輛,也有悠游自在的游客,更有那些辛勤筑路的公路人。

G356與S314龍宮旅游專線交叉口 王謙攝

某日,一位來自貴州安順的公路人朋友尋我而來,她表示渴望記錄我與安順之間的故事,認為這是新時代公路人的使命所在。聞聽此言,我欣喜若狂,決定將我與安順的緣分娓娓道來。

356國道安順境龍宮段

      一條鄉路與我的故事

在安順境內,我蜿蜒綿亙87.542公里,始于西秀區的馬路場,終于鎮寧關寨村,將城市與鄉村緊密相連。我,如同大地的血脈,與眾多縣道、鄉道交織成網,而第一個故事就是我和其中一條鄉路的故事。

G356線安順境大寨路段 吳健攝

這條鄉路,與我緊緊相鄰,不過五公里之遙。它是一條水泥鋪就的小道,兩旁或是沃野的農田,或是碩果累累的果園。沿途的農夫們,四季如一日,家與田地之間就是他們的活動場所,忙碌耕耘、播種、收獲。把成熟的果實小心翼翼摘下,裝進貨車運往集市,送進千萬家。這條鄉路還分出許多小徑,曲徑通幽,直接通向村民的家門口。家家戶戶門前,三輪車、農耕機械、小轎車等停放得井井有條。鄉路一直向前延伸,直至村莊的中心,路面變得更為開闊,門檻閑坐的老人、田間耕作的婦人和巷道嬉戲的孩童,一幅市井融合的畫面瞬間映入眼簾:村委會的宣傳欄上張貼著黨的最新理論、鄉村振興方針政策以及很多創業就業信息;旁邊的文化廣場上,夜幕降臨后,村民們跳著廣場舞,歡聲笑語此起彼伏;另一側的運動場地設施齊全,籃球、乒乓球、各種健身器材一應俱全;還有即將放映的露天電影,讓人倍感期待。

公路沿線種植的刺梨 謝婷攝

在這個故事的尾聲,一群老者在亭中閑坐休憩。他們雖已須發皆白,卻精神矍鑠。看著路邊熙熙攘攘的熱鬧景象,他們不禁開懷大笑,回憶起往昔的艱辛:“想當年,道路崎嶇難行,求學謀生都是難上加難。如今道路平坦通暢,日子也越過越紅火啦!”

與一位游客的邂逅

“惟爾貴州,遠在要荒。”自古以來,交通便是連接地域與人心、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紐帶。在時代的筑路大潮中,我——G356這條普通道路,也應運而生。我穿越了貴州的秀美山川,不僅將地域與地域緊密相連,更在無形中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來到安順,沉醉于黃果樹瀑布的雄偉、龍宮的神秘、夜郎洞的深邃。而我要細述的故事,便與一位自重慶來的游客緊密相連。

銅鼓蕩 王謙攝

這位年輕的游客,心中懷揣著說走就走的旅行夢想,獨自駕車從繁華的重慶山城出發,沿途盡賞貴州的靜謐風光。當她抵達安順,對比兩地的山城特色,她深有感觸:“重慶的山城繁華而喧囂,而貴州的山則帶著一份寧靜與自在。”某個清晨,她自安順市區啟程,向西行駛了十余公里后,與我——G356不期而遇。問及為何選擇我,她坦然答道:“這是一條少有人知的旅游公路,我渴望親自探索,并將其美麗分享給世界。”由此,我們共同萌生了制作一份旅游公路“攻略”的想法,期望讓更多人了解我,了解G356的故事與風情,以及我所連接的起點與終點。我們一同踏上旅程,向著被稱為“孤獨星球”的神秘之地進發——那便是隱藏在黃果樹旅游區龍宮鎮隴嘎村深處的銅鼓蕩露營基地。途中,巧遇一位熱心的當地人。聽聞我們的目的地是銅鼓蕩,他眼中閃過一絲興奮,熱情地與我們分享:“銅鼓蕩,我們當地人都稱它為‘后沖’,還真正是個放松心情的好去處。老一輩的人總說,每逢雨天,那幽深的谷中便會回蕩起綿長的嗩吶與鑼鼓聲,時間久了,大家便給它取了個新名字叫‘銅鼓蕩’。”當我們提及“孤獨星球”這個別稱時,他爽朗地笑了起來:“哈哈,這可是現在年輕人們追求的情調呢!”

玫瑰愛情灣 王謙攝

站在高處俯瞰銅鼓蕩,只見山谷間的綠色草皮上,怪石嶙峋,仿佛星球表面那凹凸不平的地貌。而踏入銅鼓蕩,則仿佛踏上了一顆異域星球,環山群繞,令人不禁感嘆自己的渺小與孤獨……這便是“孤獨星球”的由來?然而,當我們沿著那寬闊而曲折的道路深入銅鼓蕩時,眼前的景象卻又是另一番風味。怪石間,牛馬悠閑地漫步,白色的露營帳篷下,溫暖的燈光閃爍,人們圍坐在一起,歡聲笑語,享受著這難得的休閑時光。基地內,服務區、娛樂區、補給區、兒童游樂區等一應俱全,這人文與山水完美交融的“世外桃源”,又怎會讓人心生孤獨之感呢?

玫瑰愛情灣 王謙攝

我們的腳步在玫瑰花香中停歇,那是下苑村玫瑰愛情灣送來的浪漫氣息。在這里,不僅可以欣賞到盛開的玫瑰,更可以親手采摘,體驗制作玫瑰餡料的樂趣。在玫瑰園中,品一杯玫瑰花茶,嘗一口玫瑰糕點,這何嘗不是人生中的一大樂事!

玫瑰愛情園 謝婷攝

隨后,我們踏上了前往“中國刺梨小鎮”——幺鋪鎮的旅程。在這里,我們參觀了刺梨種植園、刺梨文化展覽館,目睹了刺梨的采摘與制作過程,并品嘗了刺梨汁、刺梨干等特色產品。據介紹,飛龍谷度假區作為中國刺梨小鎮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托其得天獨厚的山、河、谷自然生態資源,精心規劃了鄉野高端住宿、戶外營地休閑以及刺梨文化體驗三大業態,為游客們提供了一處遠離塵囂、親近自然的度假勝地。

飛龍谷度假區·金刺梨產業文化園

第二天黎明時分,東邊初露曙色,我們沿著G356線經過S314線行駛21公里后我們到達了此行的終點——龍宮。此時正值油菜花盛開的季節,連綿起伏的群山被金黃的油菜花海所覆蓋。在這里,我們目睹了中國最長最美的水溶洞,一、二進龍宮;中國最大的洞中佛堂,觀音洞以及中國最大的洞中巖溶瀑布,龍門飛瀑。水旱溶洞、暗河瀑布、洼地旋塘、峰巒石林等奇特景觀令人嘆為觀止。此外,我們還打卡了世界上最大的單體漢字“龍”字田,在桃子村里深入體驗了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奇妙的自然景觀與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交相輝映,共同描繪出一幅如詩如畫的人間仙境。

與兩個老道班的故事

道班,這個公路養護工人的大本營,肩負著公路的養護、巡查與修復重任。我與潘孟道班、小仡佬道班這兩位“老朋友”的淵源頗深。尋訪潘孟道班時,只需前行十多米,攀上一個斜坡,便可見一扇銹跡斑斑的鐵門。門內,荒草萋萋,昔日的景象已然荒廢,時間的痕跡無情地刻在建筑四周。而小仡佬道班,如今只剩下路邊的斷壁殘垣,唯有兩口鍋爐依舊屹立,上方的墻面還保留著燒沙時留下的熏黑印跡,顯得滄桑而沉重。那個標有“小道班交通觀測站”的建筑,也已荒蕪不堪,無聲地訴說著過往的輝煌。

小仡佬道班 王謙攝

追溯我與他們的淵源,得從上個世紀說起。那時,貴州的經濟與交通建設剛剛起步,公路人以道為家,以班為本,生活、工作都在這片熱土上。他們翻山越嶺,用腳步丈量著每一寸土地,鐵鍬、洋鎬、掃把、架子車就是得力助手。在鋪路的過程中,他們忍受著刺鼻的氣味和漫天的粉塵,挑戰著身體的極限。尤其在烈日炎炎的高溫天氣下,更要加緊施工,以防柏油因低溫而固化。這種背向烈日、面朝熱油的工作環境,堅持了數十年,直至公路養護生產機械化時代的到來。隨著道路養護車、路面灌縫機、開槽機、壓路機等先進設備的引入,工作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養護制度也日益完善。

看著老朋友們逐漸退出公路舞臺,我曾深感惋惜。但他們卻以豁達的胸懷寬慰我:道班的破敗之軀,正是一代代養護工人的象征,見證了貴州交通建設的偉大歷程。他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些老舊的道班將以嶄新的面貌重現世人面前。終于,這一天到來了。老朋友們煥然一新,以公路養護站的新身份繼續肩負起公路建設的使命,不僅提供公路養護服務,還集成了停車休息、衛生間、休息涼亭等多功能于一體,為往來的游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危巖處治后 王謙攝

如今,我與老道班的故事已成為歷史,但與公路養護站的新篇章正在書寫。橘黃色的作業服、黃色的養護車輛成為我眼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養護工人們輕車熟路地攜帶工具巡查公路、清理邊溝、修補道路,他們數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奉獻,這種“鋪路石”精神令人敬仰。而我,也將繼續見證他們新時代的交通故事!

編輯:張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