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數字化,轉型升級進行時

2021-08-19 18:18:00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數字化正全方位重塑交通運輸業的形態、模式和格局。

《瞭望東方周刊》特約撰稿羅倫、陳曉博、姜山 編輯陳融雪

在重慶機場“智慧機場”展廳,觀眾在誠信安檢平臺體驗刷臉過安檢(劉潺/攝)

當前,我國正處于由交通大國邁向交通強國的重要節點,交通運輸業也逐步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加快提升交通運輸科技創新能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網聯化,2035年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率達到90%。

2021年,全國兩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構建基于5G的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態,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醫療等重點領域開展試點示范”“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加強泛在感知、終端聯網、智能調度體系建設”。

由此可見,數字化是交通運輸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特征,是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關鍵要素。

交通如何數字化

交通數字化是指通過匯集包括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IOT)、地理信息系統(GIS)、建筑信息模型(BIM)、數字孿生(Digital Twin)等技術,對設施進行全生命周期、全要素的信息感知,通過數據存儲、傳輸、可視化等多種方式對數字化新建或改造過程進行集成處理,為交通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養護、運營提供決策技術支持。

一般而言,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發展有兩種主要實現途徑:

一是推進開展既有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如杭州市將滬杭甬高速、杭紹甬高速、繞城高速西復線等工程項目列入數字交通設施改造計劃, 2022年亞運會時可在滬杭甬高速上感受到“智慧公路”帶來的便利;

二是新建具有數字化賦能的交通基礎設施,如新建智慧公路、智能鐵路、智慧樞紐等。連接北京市、大興國際機場和雄安新區的京雄城際鐵路,承載著千年大計使命任務,支撐著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大量數字化、智能化創新技術在京雄城際鐵路中得到應用,全面提升旅客出行體驗。

數字化正全方位重塑交通運輸業的形態、模式和格局。

近日,浙江發布了交通數字化改革應用場景清單。這些場景包括非法營運車輛智慧查控、交通審管罰雙向聯動、民航行李全流程跟蹤等。

上海也多舉措推進交通數字化轉型:乘客只要在車站觀察電子顯示屏,即可輕松知曉下一班車的到站時間,緩解“等車焦慮”;當地全面聯網接入全市4700個經營性停車場(庫)和收費道路停車場、100萬個公共泊位的信息數據,與互聯網戰略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了“上海停車”App服務。

1月8日,在長沙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雨花大隊,工作人員通過智慧交通管理指揮平臺查看交通情況(陳澤國/攝)

“水陸空”全面升級

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衛星遙感、物聯網等數字化技術在交通運輸領域的快速應用,正推動交通運輸關鍵信息和要素資源整合不斷加強,推進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轉型升級。

以公路系統為例,圍繞公路“建、管、養、運”全生命周期發展,我國推進全路網感知、全天候通行、全流程管控、全過程服務,不斷提升公路安全、效率、服務、管理水平,逐步實現公路交通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運用衛星遙感技術,我國通過核查通村通組農村公路建設需求的準確性與真實性,保障了交通精準扶貧不打折扣;全面摸清農村公路路網分布、里程、路面寬度、路面類型,以可視化、可追溯、真實客觀的大數據促進了農村公路數字化轉型。

鐵路部門亦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不斷完善鐵路技術創新體系,著力打造數字化、智能化鐵路。

2021年鐵路春運是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后的第一個春運,鐵路部門多措并舉,以數字化技術護航旅客回家之路,其全面推進車票“無紙化”,被視為鐵路服務邁向“數字化”時代的重要一步。

民航部門則以“智慧機場”“智慧空管”建設為抓手,探索發展之路。

據了解,目前,中國民航業在推動智慧民航建設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助力民航業數字化轉型,打造智慧機場、數字化空管、一站式服務等方面推動產業變革。

當然,數字化技術也改變了航運業。傳統航運業正向數字航運、智能航運、綠色航運發展。

譬如,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動化碼頭是目前全球最大規模、自動化程度最高的集裝箱碼頭,實現了無人運營、無人作業,海關也首次在無人碼頭使用自動化監管設備,實現通關驗放自動化。

又如,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二期)已在全球率先完成了運用“5G+自動化技術”實現碼頭全覆蓋,成功實現在5G網絡下的岸橋、軌道吊自動控制操作、抓取和運輸集裝箱及高清視頻回傳等場景應用。

聯動不足,集成有限

數字化在使更高效、更安全、更經濟的運輸系統成為可能的同時,運輸系統也更為復雜,需要更為強大的統籌集成能力。

然而,交通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包括勘察設計、施工建設、運維養護、運營服務等不同流程階段,現實中尚未能實現無縫對接,亟需完善標準規范體系;鐵路、公路、水路、民航等不同運輸方式管理部門聯動不足,也使得數據資源的應用深度有限。

信息分享不及時不充分,導致現有交通系統時效性低、競爭力弱。以鐵水多式聯運為例,由于缺乏統一的信息共享平臺,很難實現鐵水聯運全程動態跟蹤,港口、航運、鐵路、海關、商檢、口岸等相關業務之間無法真正實現互聯互通、共享共贏。

此外,新興技術手段的集成應用仍然有限。

現有的技術體系對采集的海量數據進行實時存儲檢索、深層次數據挖掘尚面臨較大挑戰,數據應用分析缺乏深度,對綜合立體交通運輸組織的支撐力度明顯不足。

譬如,有的公路路段邊坡變形嚴重,當前的處理手段主要依靠在一些已知易發生滑坡的邊坡個別點位,離散布設傳感器進行監測,但這樣很難實現區域范圍內邊坡形變全局監測預警。如果能綜合運用衛星遙感和物聯網等多種技術手段,則可以較低成本實現重點高邊坡的全面化監測,提高災害監測預警能力。

筑牢安全基石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

以安全科技創新應用為支撐,按照交通運輸支撐國家總體安全的思路,各地正在建設以“基礎設施本質安全—生產運行安全監管—交通應急處置能力”為基礎的交通運輸安全監管體系和搜尋救助系統。

譬如有些地方建設的縣鄉道智能交通安全系統具有交通運行狀況監測、交通違法行為視頻取證、交通氣象環境監測等功能。

強大的數字化力量正在重新定義未來交通,讓交通治理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如何與交通行業的行穩致遠達成平衡,也成為產業各界的關鍵話題。

2021年“五一”小長假第一天,因大風吹揚地膜致接觸網故障造成部分高鐵晚點,北京西站大量旅客滯留,便暴露出相關問題。

需要重視的是,交通網絡信息系統的安全隱患,不僅會導致用戶信息的泄露和流失,影響交通設施正常運營,甚至能威脅到出行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保衛數字化交通的網絡安全,必須及早部署、大量研發、進行全生命周期和主動防御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