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作為最清潔的能源,在北京冬奧會上被廣泛應用。除火炬全面使用氫能外,在冬奧會各賽區,氫燃料電池汽車也實現了大規模示范運行。不過,從燃油車到氫能車的跨越,可不是簡單地從“燒油”變為“燒氫氣”,背后是氫燃料電池發動機核心技術、多重耦合安全技術、全氣候動力電池技術等一系列最新技術的探索和應用。
冬奧賽區內運行的氫能大巴。
百公里減少碳排放94.8千克
“氫燃料電池其實是一套發電裝置,只要有氫氣作為能源,就可以持續運行。”作為北京冬奧會燃料電池發動機核心供應商,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經理于民表示,氫燃料電池汽車是實現能源轉型與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技術手段,相比于傳統汽車,其能量轉化效率可達到65%以上,為內燃機的2至3倍,且發動機工作溫度更低,運行噪音、振動更小,車輛舒適性能更好。
服務于冬奧賽場的氫能公交車,一次加氫只需10至15分鐘,即可保障車輛行駛約300公里,團體車的單次加氫續航可達500公里,與電動汽車相比大大節約了燃料加注時間。
但氫氣化學性質活潑,儲存時容易逸散。為了保障車輛安全,裝載氫氣的氣瓶具備高強度、高耐久、高可靠性,并將與氫燃料相關的零部件放置在開放環境,讓氫氣難以高濃度聚集。車內也設置了氫系統泄漏監測及預警系統,一旦發生泄漏,能立即感知并關閉氣瓶閥門。
于民介紹,氫燃料電池發動機運行過程中僅產生電、水和熱,相比于燃油公交車,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每百公里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4.8千克。氫能汽車在冬奧會上的應用,實踐了“綠色奧運”的理念,也能提升大眾綠色出行的意識。冬奧會結束后,該批車輛將就地轉為當地公交車、團體車繼續使用。
低溫環境下也能快速“開工”
在延慶賽區投入使用的212輛氫燃料客車,全部應用了全氣候動力電池技術,即使在零下30攝氏度的環境里長時間停放,動力電池也能在數分鐘內迅速升溫至合理工作溫度。
作為全氣候動力電池技術研發團隊成員,榮盛盟固利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毛永志介紹,在嚴寒環境下,氫燃料電池的低溫冷啟動仍需要鋰電池輔助,才能適應復雜、快速的冬奧保障需求。鋰離子電池低溫放電性能差,同時低溫充電容易導致鋰的析出,“消費者的體驗差,是新能源汽車在寒冷地區推廣難的主要原因”。
為此,技術人員采取夾層結構設計,將高功率的金屬加熱片和電池板間隔排列并連接,這樣能極大地增加傳熱面積、縮短傳熱距離,利用電池自身能量進行快速升溫。綜合考慮經濟性、安全性、可控性等因素,全氣候動力電池從零下20攝氏度加熱到零上10攝氏度,只需消耗自身電量的4.5%,續航即可增加10%至30%。 毛永志介紹,讓車輛動力電池在合理溫度區間內工作,能夠提高在低溫環境下車輛的動力性能,延長行駛里程。不論車輛是在行駛、停留還是充電狀態,加熱系統都能工作,快速將電池溫度提升到正常工作范圍,并通過溫控裝置保證電池安全。
加裝一顆“心臟”提升動力
通往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的山路彎急坡陡,這對氫能客車的山地運行能力是不小的考驗。
參與“雙電機耦合無動力中斷自動變速電驅動系統”項目研發的北京理工華創電動車技術有限公司工程師趙明杰介紹,市場上的新能源車多為單電機直驅或搭配變速箱的設計,延慶賽區氫能客車使用的雙電機結構,相當于車輛多了一顆“心臟”,即使換擋時一臺電機動力清零,另一臺仍能持續輸出動力,保證車輛運行平順。
通過技術攻關,科研團隊實現了雙電機及變速箱一體化設計,由動力控制器實現兩電機高效協同配合,車輛整體動力性能明顯增強,百公里能耗降低。趙明杰說,經過反復測試驗證,相比于單電機動力系統,新系統在扭矩、功率、爬坡、車速、舒適、經濟六方面均表現出色。(記者 劉蘇雅)
責編:石蕾 實習生倪孫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