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武鄉:“四好農村路”鋪筑產業振興通達路

2022-06-29 11:34:00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作者:張婷婷、段思齊

一條條迂回在山水之間、穿越于田野阡陌的農村公路,與路旁的農家院墻、產業基地,相互映襯、相得益彰,構成了一道道靚麗的鄉村風景……這是6月的一個周末,長治市武鄉縣蟠龍鎮關家垴村里的景象。

“以前,我們這里的路難走,進出很不方便,現在路修好了,周末還有很多城里人來村里觀光。”今年70歲的關晉昌指著家門前新修的瀝青路,笑得合不攏嘴。

“全面奔小康,關鍵在農村;農村奔小康,基礎在交通。”武鄉縣委書記賀思宇說了這樣“接地氣”的話。圍繞“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的建設目標,武鄉縣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先行官”。

暢達的農村公路串聯美麗鄉村。張國平

地處太行山西麓,武鄉縣位于山西省東南部,橫跨太行、太岳兩山,全縣東西長150公里,南北最窄地帶為10公里。按照“鎮通二級路、鄉通三級路、行政村通雙車道、較大自然村通硬化路”的發展思路,在武鄉,暢達的農村公路成為一條條帶動村民致富的產業路。

“主動脈”連上“毛細血管”——

送來“財氣”和“福氣”

如果說國道、省道是交通運輸網絡的“主動脈”,那么農村公路就是連接“主動脈”的“毛細血管”。

“自從修好了路,感覺整條村精神了不少。”武鄉縣韓北鎮圪道村村民武晉紅深有感觸。

在武晉紅的記憶中,以前村道坑坑洼洼,每逢下雨天就濺得一身泥點子,“現在村道都硬底化了,就像城市道路一樣。我們告別了‘下雨天、泥濘路、滿身泥’的景象,就是下雨天,也能‘不臟鞋’了。”

道路通車后,村民乘坐公交車出行也更加便利。“以前我們去縣城得一兩個小時,下雨天只能把自行車停在山底下,走盤山的土路回家。”武晉紅說。如今,武鄉縣實現了建制村通客車全覆蓋,城鄉公交全免費,村民基本實現了出遠門“抬腿就能上車”。

武晉紅所在的圪道村位于武鄉縣東部山區,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種植蘋果,“圪道蘋果”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但窄小坑洼的鄉村小道制約著村民外出,大家只能趕馬車、騎三輪走家串戶賣蘋果。

“中秋節”前后,是蘋果的銷售旺季。“八月十五要是趕上下雨,大量的蘋果不但運不出去,還會爛在地里。”圪道村村支書、村委會主任李志軍心痛不已。

2019年11月,武鄉縣委縣政府將120條“四好農村路”和紅色旅游公路三期以及13座新建鄉鎮客運站整體打包,以PPP模式交由山西路橋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建設施工。今年6月底,120條“四好農村路”將全部完工,線路全長547.81公里。

天塹變通途。當坑洼的黃土路變成4.5米寬的水泥路時,山區百姓行路難、農產品運不進城等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鄉鎮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車、通郵路。

鄉村要振興,交通須先行。武鄉縣不斷完善農村路網毛細血管,形成橫通東西、縱貫南北,串聯各景區、村落以及對外通道的縣域農村公路交通網絡,為當地村民編織起“幸福路網”。

在圪道村,“四好農村路”修到了田間地頭。人民網記者 張婷婷攝

“現在我們去縣城只要20多分鐘、蘋果摘下就能立馬裝車運出,甭管啥天氣,都耽誤不了事兒。”在李志軍心里,農村路通村、通戶、通田間,“圪道蘋果”也會隨著路到達更遠的地方。

“未來我們還想招商,路順暢了,還能發展物流和電商。”一路上,青山綠水相伴,看著村子的發展變化,李志軍對圪道村的未來更有信心。

圪道村的變化并不是個例。如今,農村公路通到哪里,就為哪里帶去了發展經濟的“財氣”和老區人民增收的“福氣”。

“農村公路”+”現代農業”——

為鄉村振興增添新動能

“山圪梁梁開花地生金,黃澄澄的小米富了人。”山西太行沃土農業產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谷子脫殼加工后,一粒粒小米晶瑩圓潤、色澤金黃。

“小米加步槍,好米在武鄉。”由于地處北緯37度植物生長的黃金地帶,日照充分,無霜期長,晝夜溫差大,紅色土壤生產出的小米色澤鮮艷,味道鮮香,武鄉縣因此也被譽為“中國小米之都”。

山西太行沃土農業產品有限公司坐落于武鄉縣豐州鎮興盛垴村,依托得天獨厚的小米產區環境資源,該公司走“全產業鏈把控”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致力于打造“羊肥小米”高端品牌。

“目前,公司擁有谷子基地19600畝,產值達3000多萬。”該公司羊肥小米基地生產部負責人韓波宏說,作為武鄉小米產業領軍企業之一,小米產業帶動農戶900余戶,輻射7個鄉鎮。

據介紹,羊肥小米基地采用標準化種植管理模式,小米在種植過程中只用天然有機發酵羊糞肥,所有物料都由公司統一進行采購,再逐一發放至農戶手中。

“最遠的一片種植基地在武鄉縣韓北鄉,距總部有60多公里,以前給農戶送肥料要用一整天的時間,得先用貨車拉到村口,再換成小三輪車,運送十幾趟到地里,現在貨車能直接將肥料運到田間地頭。”韓波宏回憶道,“路修好后,農機農具都能直接拉到地里,村民的種糧積極性都變高了。”

截至目前,羊肥小米基地累計建成訂單農業、土地流轉15000余畝,全縣百畝以上的種糧大戶達到80家。如今,羊肥小米已躋身山西省現代優質綠色有機農業行業,不僅將小米賣到了80元一斤的價格,也帶動了10萬畝“武鄉小米”價格的整體躍升。

“沒想到,種了一輩子的小米,前面加上‘羊肥’兩個字,這價錢就打著滾翻上去了。”興盛垴村村民武四田數著賣米的錢一臉喜悅地說。

條條大道串聯起“山水林田、城鎮村景”。張國平 攝

農村因路而興,產業因路而旺。目前,武鄉縣培育谷子種植專業合作社260余家,小米加工企業30余家;與京東、淘寶、微店等農產品電商平臺合作建成電商服務和收購網點,覆蓋75個行政村。

“2021年,全縣谷子種植8.78萬畝,產量1.422萬噸。”武鄉縣農業農村局總農技師郭旭波介紹,2021年全縣網店銷售小米約1440萬斤,均價10元/斤,年銷售額達到1.44億元。

在武鄉,條條大道串點成線、連線成網,串聯起了“山水林田、城鎮村景”,實現了修好一條路,發展一片產業,帶動一方群眾。

農業應“路”而生——

美麗鄉村振興有了新希望

從武鄉縣城出發,沿著001鄉道,驅車28公里,來到賈豁鄉,映入眼簾的均是一派“富美太平”景象。

走進賈豁鄉郭村梅杏種植示范園區,綠油油的葉子下梅杏掛滿枝頭,一顆顆紅色的梅杏,令人垂涎欲滴。微風吹過,整個杏園彌散著濃郁的果香味,甜蜜的香味使人沉醉。

“今年我們村流轉土地100畝,開墾荒山200畝,建設郭村梅杏種植示范園區,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0萬元。”郭村黨支部書記馮永強感慨頗深,“這么好的效益,多虧了這條路。”

“這兩年來,縣政府不斷把鄉村道路修好,現在車能直接開到田間地頭,甚至能上山坡,大大減輕了農民負擔,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四好農村路’在我心中,就是名副其實的致富路。”采訪中,馮永強爽朗地笑著。

作為全縣10個示范村,郭村積極探索經濟林種植及采摘、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發展模式,為梅杏采摘及旅游觀光的游客打造出一片山清水秀,花果飄香的美麗田園景觀。

“下一步,我們計劃在兩年內建設1000畝梅杏示范園區,五年之內打造成梅杏采摘示范園區,集梅杏種植、梅杏采摘、觀光旅游為一體。”農業技術員出身的馮永強躊躇滿志,”全部掛果之后,預計實現村集體年收入達到200萬元。“

武鄉縣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是典型的丘陵山區。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所產梅杏果圓肥大,肉厚汁多,香甜甘醇,可謂杏中之“皇后”,武鄉梅杏種植已有30多年歷史。

據武鄉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馮永清介紹,目前,該縣梅杏種植面積達到4.66萬畝,掛果面積1.5萬畝,年產量600萬公斤,涉及全縣11個鄉鎮。

修好一條路,發展一片產業,帶動一方群眾。張國平

依托“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武鄉縣以富裕農民為目標,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推進優質梅杏產業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經營,走出了一條互融共建,互助共贏,多產聯動的發展之路。

2021年,武鄉梅杏實現銷售收入3000余萬元,優質梅杏價格保持在每公斤10元左右,成為全縣農戶增收創富的強勢產業。

事實上,建設“四好農村路”是助力鄉村振興的“主動脈”,是補齊交通短板的“先手棋”。

“要在打通‘最后一公里’上狠下功夫,全面暢通農村公路,全力助推鄉村振興。”在全縣“四好農村路”建設工作協調會上,武鄉縣委副書記、縣長王書文鄭重表態。

交通興、百業興。自武鄉縣“四好農村路”PPP項目實施以來,已累計為當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200余個,其中就近聘用沿線鄉鎮貧困戶人員180余人,為貧困群眾提供年人均工資性收入2萬余元 。

“以前的路一遇到下雨天,泥濘不堪,車子進不來出不去。如今,在農村我們一樣可以穿著锃亮的皮鞋出去串門兒啦。”對于武鄉縣故城鎮北涅水村村民常治宏來說,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路變好了,出行方便了,“能坐著免費的公交車隨時去城里看兒子和孫子了。”

一條條暢通無阻的農村公路,讓老百姓的生活更有溫度,老區人民正昂首闊步,走在新時代小康路上。

編輯:張昊、尚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