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7日消息近年來,智能網聯汽車成為全球的創新熱點,深圳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領路”全國。數據顯示,2021年,深圳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營業收入1066億元。
《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于8月1日起實施。這是國內首部關于智能網聯汽車管理的法規,明確規定列入產業目錄的智能網聯汽車,經過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登記后,方可上道路行駛。其中,無人駕駛可在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劃定的區域、路段行駛。這部地方性法規將給行業帶來哪些影響?無人駕駛汽車真正走進我們的生活還有多遠?
對于智能網聯汽車來說,車輛能不能入市?能否合法上路?發生交通事故時責任怎么認定?網絡安全和數據保護怎么開展?這些都是當下行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而《條例》對這些行業痛點進行了重點布局。比如:授權行政區全區域開放道路測試、列入產品目錄并登記方可上路、明確交通事故責任劃分。
深圳新能源汽車車主姬女士表示,她已關注無人駕駛技術多年,基于深圳的產業基礎,成為國內第一個出臺相關法規的城市,完全在意料之中。“深圳出臺這個法規,我感覺比較有突破性。我猜測該法規未來大概率會在一些工業區或者景區等,普及得會更快一些。”
陳晨在自動駕駛領域從業多年,他參與了該《條例》草案的討論和研究。陳晨表示,這部地方性法規將給行業帶來積極影響。“首先它是國內首部通過立法來確定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方面的條例,因為以前所有地方出臺的都是規范性的測試性文件,位階相對來說很低,但這一次是以人大立法的方式,把這件事情真正地推到了最前沿。而且本身立法也有很多的創新點,它并不是以前一些測試文件的延續,它里面有很多新的寫得非常好的不保守的點,對促進行業的發展有極大意義。”
“道路測試”是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研發和應用的重要環節,目前深圳已開放測試道路里程約145公里。
《條例》規定,相關職能部門要建立聯合工作機制,制定深圳市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的具體辦法,并組織實施;授權市政府可以選擇車路協同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的行政區全域開放道路測試、示范應用,且將審批權限下放給全域開放的區相關主管部門。深圳市交通運輸局相關人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有了法規依據,早則今年下半年晚則明年,深圳將在適合的行政區全區域開放道路測試。目前來看,只要行政區里符合條件且具有較為完善的設施,便可以向市里提出全域開放。
在陳晨看來,尤為引人關注的是,該《條例》真正實現了對無人駕駛的立法。“它里面規定了完全自動駕駛的智能網聯汽車,可以不具有人工駕駛模式和相應裝置,可以不配備駕駛人,單這一條的意義就非常大,相當于已經可以確定高等級的自動駕駛汽車,是可以不用主駕上坐一個安全員,也不用副駕上坐一個安全員,可以完全的連方向盤和踏板都沒有,這一點其實已經在全世界的立法上處于非常領先的位置了。它基本上已經實現了無人化的立法了,因為以前各地地方性測試文件都還要求需要一個安全員坐在旁邊。”陳晨表示。
我國對機動車產品進入市場實行準入管理制度,未列入汽車產品目錄則無法銷售、無法注冊登記、無法正式上路行駛。當前,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仍處于大規模研發投入階段,智能網聯汽車產品要像傳統機動車產品一樣上市銷售,制定相應的產品標準是重要前提。
在準入和登記方面,該《條例》規定,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部門組織制定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地方標準。列入國家汽車產品目錄或者深圳市智能網聯汽車產品目錄的智能網聯汽車,經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登記后,方可上路行駛。未列入相關產品目錄的,不得在深圳市銷售、登記。
業內人士陳晨認為,雖然地方標準還沒有開始制定,但已經明確了方向和責任部門。“符合標準就可以進入到目錄,之后就可以上鐵牌上路行駛了。我覺得這一點也是令我們這些企業感到非常振奮。路徑指明了,后面就一步一步地推動制定標準,進入到了目錄,我們看清方向了。”
自動駕駛出交通事故誰擔責?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林正茂表示,在權責認定方面,《條例》首次明確相關交通違法和事故處理規定。
根據《條例》,完全自動駕駛的智能網聯汽車在無駕駛人期間發生交通違法或者有責任的事故,原則上由車輛所有人、管理人承擔違法和賠償責任,但對違法行為人的處罰不適用駕駛人記分的有關規定。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無人駕駛汽車,交通事故的責任認定,一直以來存在爭議,
但深圳在這個問題上進行了立法明確。汽車業內人士劉晉南表示,對違法行為人的處罰不適用駕駛人積分的條款,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特點。陳晨也表示:“如果出了交通事故,該怎么認定責任的問題,廣泛存在爭議。爭議最大的不是民事責任,而是行政責任,是扣分。但這一次《條例》寫明了——不扣分,只罰款。這一點為以后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修訂作了一個很好的借鑒。”
北京理工大學深圳汽車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孫超認為,從法律上來看,智能網聯汽車算是有了真正意義的“出生證”或者“身份證”,但是誰能拿到,誰有資格申請到,還要看準入標準如何制定,以及市場監管具體政策。他還表示,拿到“身份證”正是實現商業化運營的第一步,吸引大量企業前來先行先試,使得人才、資金聚集,商業模式探索的驅動力被釋放出來了。
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法規的完備,真正的無人駕駛汽車實現量產進入市場銷售,還會有多遠?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認為,深圳的地方性法規實施后,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條的發展步伐將加快。“進行市場化運作,至少還要一兩年時間。現在的量產車沒有自動駕駛的模式,這是最大的問題。估計深圳的法規實施以后,可能在半年或者一年以后,會有這種汽車或者這種車型上市。”
編輯:張昊 霍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