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曾經只存在于科幻小說中的自動駕駛,還是基于大數據的智能路徑規劃,依托日漸豐沛的產業生態及技術積累,智慧交通的場景正從線上滲透到線下。車聯網,不再是一個令人陌生的詞匯。包括天津在內的一批城市,正以車聯網為鑰匙,探索未來交通系統智能互聯的可能,努力推開智慧交通的大門。
在北京經濟開發區,一輛“主駕無人、副駕駛配備安全員”的無人駕駛車在行駛。新華社記者 彭子洋 攝
行至路口,車載App便會發出提示;遇到危急情況,車輛便會啟動預警;各個路口交通設施與路上汽車的數據互聯互通,令彼此清晰可感……在天津(西青)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只需安裝一個應用程序并接入網絡,智慧交通的面貌便可窺見一斑。
近年來,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飛速發展,目前正處于技術快速演進、產業加速布局的關鍵階段。《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明確提出,加強交通信號燈、交通標志標線、通信設施、智能路側設備、車載終端之間的智能互聯,推進城市道路基礎設施智能化建設改造相關標準制定和管理平臺建設。
作為車聯網領域先行先試的產業先鋒,天津車聯網產業的發展,也是整個行業浪潮的縮影。今年1月至8月,天津車聯網產業鏈上17家規上工業企業產值同比增長15.5%,高于產業鏈平均水平。
引入企業筑巢、灌注資金活水、助力打造技術“護城河”……天津(西青)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等一批項目已經取得落地實效。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專家張亞楠表示,先導區率先提出并建設完成包含虛擬測試場、封閉測試場、開放測試道路在內的完整的三級測試服務體系,目前已累積200萬測試用例。
據悉,先導區內408個路口車路協同改造將在今年年底完工。屆時,西青區50%以上的路口將實現車路協同。
完備的產業鏈,是車聯網走進現實、貼近生活的牢固基礎,而良好的產學研生態,則是產業化零為整、強基聚鏈的必要條件之一。
車輛怎樣裝配?需要何種算法支持?傳感器應該調整到何種參數?在天津大學的一次研討會上,來自十幾個高校的超百個團隊各抒己見。由天津大學教授謝輝等專家學者牽頭的一項針對車聯網的創新專項,把學術端與應用端連接了起來,來自不同高校的團隊匯聚在一起,共同完成車聯網領域的技術研討攻關與落地。
在學術端,政府企業共同注資建立創新專項,并給予場地和項目審批的綠色通道,給原先散落在不同領域的人才提供聚合的“向心力”,科研與產業不再是互不聯通的孤島,這是天津市推動產學研體系完善的其中一步。
在企業端,多樣化的紓困政策,則給企業信心注入了強心針。“光‘專精特新’企業一項,每年我們就能拿到兩百多萬元的資金支持。”天津所托瑞安汽車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竇汝振對幫扶政策贊不絕口,“既有資金支持,又有政策傾斜,一年的時間,企業營收翻了一倍不止。”這家五百余人的企業,對扎根車聯網領域,有了更充足的信心。
在政府端,部門之間也在快速打通,消解阻力,凝成合力,為各類項目落地提供支撐。“一個部門完成協調,一天內給出答復,一周內完成施工。”謝輝與團隊的實驗項目審批快得令他有些“出乎意料”。原先以為要數個月才能解決的流程,在有關部門的協調下,謝輝只跑了一棟樓就解決了所有手續,“現在項目跑得快,實驗數據也能往前趕。”
“地鐵接駁,或者物流場景內投入的自動駕駛小車,背后都可以有車聯網相關技術的深度參與。”張亞楠認為,短時間內,車聯網技術可能會在小區快遞、碼頭運輸等封閉區域內進行推廣,進行數據等方面的積累,以便產業成熟后走向更大范圍。
專家普遍認為,軟件算法的持續優化,以及交通道路設施的智能化改造等,是車聯網產業蓬勃發展的重要基石。西青區車聯網產業鏈執行鏈長單位天津市永泰恒基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旸表示,先導區將把自動駕駛、輔助駕駛等業務跟車路協同深度打通,力爭實現“聰明的路和智能的車”。
天津市工信局科技處副處長王娟表示,未來,天津工信部門一方面將發揮行業機構資源優勢,持續開展急需標準研究。另一方面,將聚焦經濟、民生領域,謀劃開展一批場景建設和示范運營,加速車聯網用戶培育,形成相對成熟的商業模式。
從實驗室走向開闊的道路,謝輝親眼見證了越來越多的技術構想變成現實。“智慧交通的大門正在緩緩被推開。”他說。
編輯:張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