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大腦”,讓城市更“聰明”安徽合肥加快推進數字城市建設

2023-06-14 15:52:00 來源:合肥在線

超脫于現實空間的“數字孿生城市”,城市肌體的一舉一動盡在掌握。

在市數據資源局的“城市大腦”屏幕上,“數據匯聚與共享總量”“部門應用能力調用次數”“部門數據治理量”等指標悉數展現,一個個模塊、一組組數據傳遞著智慧城市建設音訊。

“城市大腦”也被稱為“最強大腦”。近年來,安徽合肥市積極貫徹“數字中國”戰略,按照“數字江淮”建設部署要求,大力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制定印發《合肥市“城市大腦”建設方案(2021-2023年)》。

截至目前,合肥“城市大腦”已建設完成54個場景,按計劃持續推進13個場景,正在建設實施18個場景;已歸集1.84萬類344億條數據,共享數據1186類2503.7億條,上線能力3717個,減少群眾和企業1.8億余次跑腿及材料提交……

交通出行 方便快捷

6月是考試季,高、中考接踵而至。如何準時到達考場?哪些路段不堵車?考點附近好不好停車?這些都是送考家長們十分關心的問題。

6月7日、8日,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如約而至。市民王女士家住合肥經開區的大學城附近,孩子的考點在合肥五十中天鵝湖校區。“上午8點從家出門,開車過來一路順暢,十幾分鐘就到了,一點都不堵。”王女士高興地說。

為保障考生在高考期間的出行暢通,市交警支隊依托“交通超腦”歷史數據,提前分析研判考點周邊可能擁堵路段,梳理重點監測區域;同時,對考試當天考點周邊設備采集數據進行實時分析,優化信號配時。

“通過更改信號控制相位、修改相位時間等,優化考點周邊交通秩序。”市交警支隊民警王飛介紹,特別是6月8日15:00至15:30的英語聽力考試期間,暫時取消部分考點周圍的放行信號,保證聽力考試期間的考試環境。

借力數據,如何破解城市交通擁堵的難題?市交警支隊交通指揮中心給出答案——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的“交通超腦”,讓出行變得更加便捷、高效。

“交通超腦”大屏幕上,記者看到,交通擁堵指數、道路擁堵排行、當前在途車輛等信息一目了然。

“這些數據都是對監控捕獲信息進行深度分析后獲得的。”市交警支隊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交通超腦”可以針對堵點挖掘、堵因分析、擁堵治理等智能生成交通擁堵報告,然后根據這些報告制定路口優化方案。

近年來,在“城市大腦”的支撐下,“交通超腦”匯集海量數據賦能城市交通治理,并取得良好成效。

目前,“交通超腦”已實現全市2486個路口基礎信息建檔、1192個重點路口優化、70個重點路口精細化時段劃分;每日對接入的5000萬條公安交管數據、1000萬條天網卡口數據、1.5億條互聯網路況數據開展綜合分析,提升已治理區域暢通率,通行延誤時間減少約20%,高峰時間擁堵指數同比下降5%。

在停車方面,合肥市還建成智慧停車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備案入庫停車場900余家,停車泊位25萬余個,開發“合肥停車”APP及相關小程序,總用戶數近500萬人,累計服務1.7億次。

政務服務 智慧規范

“城市大腦”將合肥市的數據匯聚到統一的城市中臺(即數據底座平臺)。截至6月7日,數據底座累計匯集72個市直部門、292個區縣部門344億條數據,打通全市近200個信息系統,基本完成跨系統、跨業務、跨部門、跨層級的數據共享;“城市大腦”已生產上線3717個信息能力,覆蓋不動產登記、住房保障審核、中小學報名等580余個業務應用場景,共減少群眾和企業1.8億余次跑腿及材料提交……

“城市大腦”最直接的成果就是讓政務服務越來越智慧、便捷。

在市市場監管局數據中心,企業登記、網絡交易、知識產權、食品藥品等業務領域的實時數據在電子屏幕上“跳動”著。這是合肥市企業法人基礎數據庫。該庫作為“城市大腦”數據底座四大基礎數據庫之一,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為標識,將企業登記、行政許可、食品藥品等業務數據標記到企業名下,通過整合和關聯,挖掘企業態勢感知和圖譜,實現多維度展示企業畫像。

“目前,平臺共匯聚159萬余戶市場主體、6000余萬條數據,通過合肥市大數據平臺向公安、人社、醫保等30多個部門共享數據百萬余次。”市市場監管局科技和信息化處四級主任科員何一帆說。

針對市場監管領域多、業務系統雜等現狀,市市場監管局依托“城市大腦”統籌建設合肥市市場監管綜合業務系統平臺,實現統一門戶、統一機構管理、統一用戶管理、統一業務權限管理、統一登錄,并實現對辦件的集中查看、辦理、消息提醒、催督辦等功能,進一步減輕基層監管人員工作負擔、提升工作效率。

“目前,在‘城市大腦’的支撐下,企業營業執照辦理時限從原來的5個工作日,壓縮到現在的4個小時。”市市場監管局注冊許可局副局長凌義說,合肥市圍繞“政府一個平臺推服務、群眾一個平臺找政府”的目標,深化政務服務智慧支撐能力,做實“全程辦”。全市“最多跑一次”事項占比達98.73%,“全程網辦”事項占比達98.50%。

數據“增量”激活便民“減法”。從5天到4個小時,企業營業執照辦理時限的變化為全市營商環境增添了亮眼一筆。這背后是依托“城市大腦”,搭建起數據溝通渠道,實現部門數據共享,為精簡辦事流程提供了可能。

社區管理 精準高效

城市能變得多聰明?在“城市大腦”帶來的實實在在變化中就能找到答案。

6月8日,在瑤海區長淮街道元一社區服務大廳,市民趙光英正在辦理退休手續。“以前要去政務服務大廳窗口才能辦好的事,現在在社區十幾分鐘就可以完成。”她感慨道。

由于基層社區情況、居民人口結構、為民服務范圍的不同,很難精準服務到每一位居民。而智慧社區平臺通過社區智能服務助手,將政務辦事、便民生活、公益志愿、物業報修、醫療健康、共治共建等統一整合,讓居民更便捷地獲得服務。

化繁為簡,數字帶來的便捷、高效,讓居民獲得幸福感滿意度的同時,安全感也顯著提升。

群眾生活安心、舒心,正是我市依托“城市大腦”推進智慧社區建設的結果。“依托分布在各個小區的數據采集設備,完成了社區專題庫建設,實現了24套業務系統融合,不僅社區管理人員實現業務系統的一鍵登錄,群眾的辦事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元一社區黨委書記張震宇說,作為合肥市首批試點智慧社區,元一社區探索實行一張圖管理,為社區基層治理提效、群眾服務能力提升打造示范樣板。

智慧社區包括哪些內容?記者從市民政局了解到,智慧社區包括智慧關懷、智能守護、智慧辦事、智感通行、智慧辦公、智能臺賬、智能外呼、智能議事八個場景。以宜居為例,智慧社區可為群眾居家辦理醫保繳費、生育登記、高齡津貼、養老服務、社區議事等綜合事項,為小區增設智能門磁、智能貓眼、高空拋物、智慧路燈桿等應用場景,讓居民感受到“便民服務”和“智慧社區”近在咫尺。

2022年底,市民政局根據合肥“城市大腦”建設規劃,啟動智慧社區建設(二期)項目,在一期項目的基礎上,繼續推進智能終端實施部署,完善數據資源體系建設,深化優化智慧社區融合平臺和業務平臺相關功能,完成10個試點示范智慧社區(包括8個試點智慧社區、1個街道級大智慧社區、1個全域智慧社區)、50個試點智慧小區、800個平安小區能力建設。

數字合肥 未來可期

從社區“小單元”到城市“主戰場”,“城市大腦”帶來的是治理效能的大幅提升。

截至今年5月,“城市大腦”上線能力3717個,平臺累計數據賦能超1.8億次,為不動產登記、住房保障審核、金融賦能等多個應用場景提供數據能力支撐。在其賦能下,合肥城市治理和百姓生活都發生了顯著變化,智慧城市的生命力無處不在。

全市統一的城管地理數據“一張圖”,覆蓋全市506.6平方公里建成區,完成348萬個城市管理部件、16萬多個地理編碼點普查采集,實現智慧監管無死角;

“城市生命線”,覆蓋全市125座橋梁、5005公里燃氣管網、1505公里供水管網、516公里排水管網、201公里熱力管網、14公里中水管網、58公里綜合管廊、城市高風險點2.5萬個,實現對風險隱患的全領域、全過程、全時段監管;

布設水環境自動監測設備80處、南淝河微型水質自動站23處,完成全市巢湖流域95個微型水質自動站的建設,構建全市水質水量統一的地表水監測體系;

支撐“學有所教”,推進智慧學校建設,已建成智慧課堂5553間、機器人實驗室540間、創新實驗室323間、數字化探究實驗室144間、人工智能實驗室48間;

助力“病有所醫”,建成居民健康卡平臺,實現547.3萬張電子健康卡申領,使用人次10782.5萬次,通過電子健康卡完成的結算金額約27.97億元;

保障“老有所養”,建設綜合養老服務平臺,實現“市、區(縣)、街道、社區和養老機構”五級聯動,平臺已錄入老人數113萬多人、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含助餐機構)209家、養老機構173家,辦理居家養老人數2.2萬多人,辦理高齡津貼21.1萬多人;

……

改變,不僅僅發生在交通出行、市場監管、社區治理等領域。“在市內任何一個餐廳都可以進行線上點餐、付費,公積金的辦理和提取可以線上操作,開車導航時有紅綠燈倒計時讀秒……”市數據資源局副局長王偉說,數字化、信息化已經不知不覺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

從基礎設施到社會運行,再到生態環境和公共服務。合肥市聚焦城市治理、城市安全、交通出行、環境保護、市場監管、民生服務等重點領域,規劃搭建“政務云+城市中臺+典型應用”的城市大腦體系,有效提升了政府數字化治理和數字化服務能力,應用成效逐步顯現。

王偉告訴記者,經過三年建設,許多部門從不了解什么是“城市大腦”,到現在都有了相關認識和數字化能力,知道怎么建設本領域的智慧化、數字化多類應用。

據介紹,“城市大腦”按照“1+3+4+N”原則建設,即構建1個市級大腦,夯實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3項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數據中臺、智慧中臺、業務中臺、時空中臺等4大城市中臺,深化城市管理、城市安全、應急指揮、交通出行、生態環保、市場監管、社會保障、社區治理、農業和農村治理等20個領域100項左右智慧場景建設應用。

利用科技手段,合肥在搶占數字經濟風口的賽道上,逐步實現向“智慧之城”的轉變。

今年是“城市大腦”建設收官之年。下一步,我市在打造一體化支撐平臺的基礎上,將重點瞄準城市治理一張圖、一網統管等內容,升級打造一批“企業受益、群眾有感”的多跨協同應用,進一步提升城市大腦一體化、高效化、智慧化水平,有效支撐我市治理能力提升、民生福祉改善和數字經濟發展,讓“城市大腦”建設成果惠及更多群體。

原標題:《“最強大腦”,讓城市更“聰明”合肥加快推進數字城市建設》

編輯:張昊 實習生蔡曉冉